**白起:骁将陨落于杜邮**
公元前257年暮冬,秦昭襄王命使者传命予在咸阳西北十里杜邮暂歇的白发老者。老者名白起,此行目的地本为五百余里外的阴密。然而,使者带来的并非关隘要务,而是赐予的宝剑,一道冰冷的诏令,令他自刎身死。
**昭王恩怨,史家非议**
《史记·秦本纪·昭王五十年》寥寥数语,"武安君白起有罪,死”,宣告了这位秦国一统六合立下不朽功勋的传奇将领的结局。作为秦军统帅,白起何以落得白刎的下场?难道真是应了那句“*降不祥”箴言?
**寒门出身,军功显赫**
白起初登史册,是在秦昭襄王十三年,以左庶长身份率军攻破韩新城。然史记仅用“白起,郿人也"点明其出身,未作更多交代。尽管历史上白起的家世早有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出身显然并未为他带来多大裨益,否则太史公不会只言片语带过。
史家虽对白起出身争论不一,但其军功却是不可否认。当时的军功制下,白起应该是从底层士兵做起,凭借累累战功逐步晋升。初登史册的左庶长虽已是绝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然而,对白起而言,这仅仅是征途的起点。
**三大战役,震铄古今**
白起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和长平之战等三大战役令他名垂青史。其中,长平之战更是以四十五万赵军降卒被坑*的惨烈结局而令人扼腕。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战国格局,也成为白起被后世非议的根源之一。
**伊阙之战,歼敌韩魏**
秦昭襄王十四年,新城战役翌年,白起奉命率十万大军东征韩国魏国。伊阙之战中,白起洞悉韩魏联军嫌隙,以疑兵牵制韩军,主力突袭魏军。毫无防备的魏军仓皇应战,惨败而逃。韩军侧翼暴露,被迫撤退,却演变为溃败。秦军乘胜追击,斩首韩魏二十余万,重创魏国劲旅——魏武卒。此战是白起征战生涯中的首场大兵团歼灭战,也宣告魏国的衰落。
**鄢郢之战,水灌城池**
昭王二十八年,白起率军南征楚国,鄢郢之战爆发。楚顷襄王治下,楚国国力衰微。白起先攻邓城,后围鄢城。鄢城城防坚固,白起遂引西山之水灌城。数十万守军百姓溺毙城中,战况惨烈。此后,白起攻占楚都郢,楚室东逃至陈地。战后,秦国在楚故地设置南郡。值得一提的是,秦军引水灌城所开凿的渠道并未废弃,反成灌溉良田的水利工程,沿用至今,聊慰亡灵。
**长平之战,*降之殇**
昭王四十五年,秦国夺取野王,上党那由此成为孤地。韩王欲降奏,但上党那守冯亭不愿屈服,遂将上党献给赵国。赵王在叔父平原君赵胜的支持下,接纳上党,意图与秦国抗衡。秦军向赵国大举进攻,赵军筑垒固守,与秦军进入相持阶段。
然赵王轻信范雎反间计,换将赵括,取代廉颇。赵括心高气傲,轻敌冒进,中了白起的奇兵之计,秦军断其粮道,围困赵军于长平,赵军粮绝四十六日后投降。赵军被围困四十余日后,粮绝援绝,被迫投降。然而,白起为绝后惠,竟将投降的四十余万赵卒尽数坑*,仅留二百四十童子。这一残暴行为激起天下公愤,成为白起一生之污点。
***降之谜,疑窦重重**
长平之战的惨烈结局让白起饱受争议,为何他做出屠*如此之众降卒的决定?推测原因有三:
- 史载白起的决策过程:“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之,恐为乱。”
- 秦军粮草有限,难以供养数十万俘虏。
- 战国时代军功至上,人头多少直接影响爵位高低,屠*带来最直接的利益。
**攻赵之争,将相失和**
长平之战后,秦军锐气已失。白起主张立即进攻赵都邯郸,一举灭亡赵国,。然而,应侯范睢被赵使苏代贿赂而主和,秦王在应候范雎的劝说下,接受了赵国的献城和谈。白起的灭国之机就此丧失,与范雎结下怨隙。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军再攻邯郸,但战败而归。白起拒不领军,终触怒秦王。昭襄公五十年十一月,白起被免职,迁往阴密。途中,他受命自裁于咸阳西北的杜邮。
对于白起的自刎,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白起引剑将自刎,日:"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日:"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白起的自刎,既是他对长平*降之罪的忏悔,也是他对秦王猜忌和政治斗争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