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里的历史大事记
但正如那句玩笑话:每个叫做“远山”的爷爷,都有个叫“建国”的儿子。
那两年,数以百万记的“建国”、“建军”、“国富”、“国强”、“新民”……呱呱坠地;
之后的抗美援朝时期,念及唇亡齿寒,志愿军前往邻国朝鲜作战,后方百姓也开始以“李抗美”、“王援朝”、“陈保家”、“刘卫国”等主谓宾结构的名字来支持。
《闲人马大姐》里的“马大姐夫”,王援朝。
大跃进期间,中国出生了无数个“跃进”、“超英”、“超美”、“卫星”。
那时,父母给子女悉数取上相关时势型词语也更显气势。70年代,经常看到一家兄弟姐妹的名字序列是“卫东”,“卫红”、“向东”。
同理,还有被重男轻女影响的“招娣、盼娣、念娣”。直到80年代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之后,家里只有一个独生女则很多叫“亚男”、“胜男”、“若男”,期望她们“比男孩更加优秀”。
因为是家里超生的孩子,邓超的名字才由此得来。
中国人喜爱将国家大事记录在姓名中,这不只宣告着孩子出世年代的光辉,更承载着父母对于孩子借国运而兴昌的期许。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第一次申办奥运会。1992年一个名为“杨旎奥”的小女孩出生了,但因为名字太过拗口,后来改名为了如今的小花杨紫。
而到了2008年,“升奥”、“奥运”、“奥林”等奥运宝宝风靡一时,“贝”、“晶”、“欢”、“迎”、“妮”等福娃昵称亦走进街头巷尾。
就算没有太明显的历史纪念意义,中国人起名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后,洋化的“ABB式”名字盛行一时,如“婷婷”、“丹丹”、“露露”等;
同时,以及仿照英文名字发音起名开始在城市流行,出现了“查理”、“罗斯”、“安妮”、“玛丽”一批带着洋味儿的名字。
再比如,曾有专家分析发现,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有着不同的偏好。
北京人起名喜欢用“荣”,四川喜欢用“青”、“琼”、“成”;上海喜欢用“宝”、“妹”,福建喜欢用“志”、“美”、“水”,粤港地区的女生很多都叫“嘉欣”……都十分有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