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3日,北京市“扫黄打非”部门联合行动,查处晋江文学城涉嫌传播淫秽色情信息行为,并关闭了部分栏目、频道。晋江文学城随后发声,称将制定更加严格的审核标准,配合“净网行动”。一时间,关于网络文学尺度以及文学影视作品分级的讨论再一次被舆论热议。
我们这个时代比20年前更加保守了吗?社会公权力对于涉及“性”的内容的态度背后有哪些动机和考虑?性学学术界和法律界对于“色情”和“艺术”的区分是否存在公认的标准?如何让中国青少年接受到科学的性教育?对“色情”与非色情的作品“分级”是否存在可能性和可行性?
对此,观察者网专访了华中师范大学性学教授、中国性学会副会长、著名性学家彭晓辉。
【采访/观察者网 戴苏越】
观察者网:彭老师您好。您是一名具有影响力的性学家。然而性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中国大众显然是非常陌生的,所以,能否请您为我们简单谈一谈什么是性学,为什么我们需要从学术角度来理解“性”、研究“性”?
彭晓辉:如果用比较学术的语言来定义,性学是一门涉及到性的生物、性的心理和性的社会和人文的跨学科的复杂的知识体系。性学不仅关乎个人的身心健康、涉性人际关系和谐和家庭和谐,它还关乎亲子的和谐,关乎社会的稳定,它不仅和政治有关联,甚至和经济、社会、人文、几乎所有人类活动的领域都有关联。因此,研究性学和传播性学知识意义重大。
而性学不仅仅是考虑男女之间生殖有关的一些行为举止,还涉及到哲学层面,对性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什么样的认知,还涉及到个人性的权利问题,这就和政治有关联,它还涉及到经济的内容,比如说和性有关的产业,比如一个国家内的性教育文化主权。
《孟子·告子曰》里说得很清楚——“食色性也”,从广义上看,“食”是指生活资料的生产和需求,生活资料的生产带动了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生产力是其推动力;我们人类两大基本需求的第二个需求就是性的需求,就是“食色性也”的广义的“性”,而这个广义的性作为人类发展的第二个动力,推动人口的生产。
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图片来源:网络)
对性的需求首先就是延续物种的需求,所以人们的这个需求是非常正当的,还有一个需求就是性愉悦的需求。自然的造化赋予人类的性愉悦,这个性愉悦本身是没有错的,要知道自然进化过程中赋予有性生殖的生命体的身体的接触可以使彼此愉悦,这样的话双方才愿意在一起,如果彼此痛苦就不会在一起,生养后代的结果便不会产生。
我们人类进化到如此完善的地步,这也体现在人的性系统进化到如此完善的地步,人类可以用脑调控自己的性行为,而不是被生理的发情期来调控,这会强化了男女之间的关系,性进化的自然条件,增强了男女的相互吸引力,他们具备了长期厮守在一起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动机,在此基础上,婚姻制度才得以建立。有了婚姻制度,两人共同抚养后代,这为亲子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部落、民族之间的通婚使得他们彼此不再打仗了,进而改善了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些的根源都在与性愉悦莫无关联。如果没有自然进化赋予的人类的性愉悦,这些社会演化过程都无法演绎和得以发展。因而,人类社会演化是不能够成立的,所以,我们是不能反对性愉悦的。
观察者网:您刚才说到我们不能反对性愉悦,但是,不可否认对于目前的社会来说,大家依然将“性”作为一个需要回避的话题,很多人认为“性”的泛滥会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负面的影响,对此您怎么看?
彭晓辉:这并不奇怪,事实上,古今中外、各国历代历朝都是采取一种消极的、性的保守主义政策。这种政策的普遍性是生活资料为基础而决定的。
人类生活资料的生产过程中长期以来就一直处于匮乏的状态,在当今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我们的生活资料的生产虽然充沛了,足以满足全人类的“物质需求”,但是,还是没有解决分配不均的问题,贫富差距巨大,因此还是有人处于生活资料绝对匮乏和/或相对匮乏的状态。
由于生活资料在人类各个阶层中配置不均衡,这就必定会导致性资源(有性生命体和与性相关的其他物质条件和文化资源)的配置不平衡。有人多量占有了生活资料,这就具备多量占有性资源的潜在能力,这两种资源的不均衡就会导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个人之间就会有决斗,群体之间就会有械斗,国家之间就会有战争,目的都在于为了多量争夺这两种资源。
油画《盖萨里克入侵罗马》
人类到了现在,即便生活资料生产丰沛到足以养活70亿人类,但生活资料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这也就意味着虽然文明高度发达,但某种程度上我们依然在丛林法则里踌躇不前,进入不到完全的人道主义法则的地步。在这样的情况下,这就迫使古今中外的政府一直采取性保守主义的政策,因为“硬件”(生活资料不足或分配不均)达不到满足社会均衡的需求,就只有从“软件”(调控社会的管理手段)上着手,在“生活资料和性资源”丛林法则争夺的背景下努力解决阶层与阶层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甚至国与国之间残酷的冲突,这就形成了性的保守主义政策——在性的问题上,倡导“克己复礼”,潜台词是“你不要去争夺,不要去争斗,要知足者长乐”。
无论是哪一届、哪一个朝代、哪一个国家的政府通常都要持性保守主义的政策,从性的习俗、性的伦理道德、性的宗教戒律和性的法律等等都要持性的保守主义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抑制大众对于性资源的需求和控制上层多量占有性资源,尽力避免发生社会激烈冲突和腐败。这样的政策不仅是针对那些生活资料绝对或相对匮乏的底层民众,也是针对那些多量占有生活资源的顶层阶层的,对他们更要用这些社会规则加以抑制,因为性资源在社会各阶层的配置中,是不能采取简单的“转移支付”加以完成的,只有采取上述的社会调控措施加以规范,才能起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
在跨文化比较中你就会发现,西方橄榄形的福利社会的反性思潮就不那么明显,它在性的观念、交往方面就显得比较开明。因为大多数人的生活资料得到了解决。一个国家绝大多数的人的生活资料得到了充分地满足,贫富差距缩小了,那么它的性资源的配置均衡就不再那么困难,如前所述,因为性资源是伴随着生活资料的配置而配置的,你有生活资料就有性资源,没有生活资料就没有性资源,多量占有生活资料就有多量占有性资源的潜在能力,问题只在于你实不实现这种“多量的占有”。而实际的状况确乎有人就实现了多量占有。
观察者网:您刚才提到了社会对于性的制约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资料和或资源配置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但是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围绕网络文学“涉黄”自查,以及一些影视作品的审查,很多人纷纷表示,中国社会的“尺度”相比于以前反而变得更加保守了呢?
彭晓辉:我认为主要还是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因为如果国家采取一个性的保守主义政策,相对比较容易团结和争取底层民众,因为满足了底层民众这一制约性的需求。就能赢得最广泛的民心支持,这才是执政最合适也是政治最正确的手段和方法。
我们在社会舆论中最容易忽视的恰恰是那些“底层”、或者说“基层”的态度,只要他们没有怨言,社会的基础就稳定了。就目前中国社会看,中产阶级的数量还不占有多数,因而他们的怨言相对来说是可以容易消解的。也就是说,“金字塔”型的社会,必定采取性保守主义、甚至性禁锢主义策略才能稳定社会。
我们日常看到的“舆论”其实往往只代表中产阶级的声音。例如,中产阶级开设自媒体相对就容易和方便得多,占大多数的最底层的民众是开不了自媒体的,或者说,即使有自媒体也很难产生意见和观点的输出。所以,我们看到,除了代表社会不满情绪的那些被人称谓的“喷子”,我们看到,在自媒体上活跃的基本上都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肯定是在性的问题上持开明甚至是自由的态度的。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生活资料基本得到了解决,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他们的性需求自然而然就提到了“议事日程”,就能按照相对“自由”的方式得到性资源。
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是反对“性开放”的,除了生活资料分配不公导致的反感,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政治正确”。因此,即使私下里也会对性需要“孜孜以求”,但是公开表达言论和采取行动的时候他们也必须与性保守主义策略保持一致,要不然,他们不仅可能更加处于生活资料或性资源争夺的“劣势”,其社会评价也会被降低。
换一个角度来说,即使开放性文学艺术作品,谁更有条件能够拥有和享受这些文学艺术作品呢?很显然还是顶层和中层,很多底层的民众连可以上网的手机都没有,也就没有这个条件来欣赏网络的性文学艺术作品,所以从需求来说,他们照理应该支持性文学艺术作品,不应该“反性”,但因为他们在性资源配置上处于“劣势”,“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和诉求便应运而生。
观察者网:很多批评者并不反对所谓“禁黄”,但是他们并不认同官方的“标准”,比如说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晋江文学审查的尺度是“脖子以下不能写”。据您所指,目前对于“文艺”和“色情”的界限有没有官方的定义和标准?“色情文学”对于青少年的危害性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的?
彭晓辉:对于“性艺术”和“淫秽色情”的区分标准,目前学术界依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法律实践中,为了有效打击色情,有了一个定义。但是,法律实践中的这个定义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