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香港有了六、七十年代制造业腾飞的积累,八十年代初,世界前100家大银行有85家在当地开设分行。
香港成了仅此于纽约和伦敦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投资赚钱、急功近利仿佛成了整个社会的主旋律,香港从长及幼、各个行业无不在挖空心思搞钱。
第四集主人公张源源从小学开始集邮,一开始还只是当做爱好,后来发现倒卖邮票可以赚钱,于是奋不顾身投身到了炒邮票的行列中。
凌晨排队买邮票,再赶着去中环邮局盖章,结束了又匆匆去上学,为此还影响了学习。
第二年电视台回访,发现张源源囤积的不少邮票并不算珍稀,因此折在了手上,这也算是这位“小炒家”在金融市场的首次折戟。
有人通过买卖有价值的商品发小财,也有人想通过投机的方式发大财。
九十年代初,轰动一时的“牛奶种菌案”牵扯了几千普通市民。
一家*公司声称,在他们研发的“种子”中加入牛奶,密封一个月就能生产出一种特殊的细菌,用于化妆品生产。
他们招募了市民有偿生产这种细菌,交三万块加盟费就能开始操作,方法简单、收益可观,大量市民被这项工作超高的投入回报比吸引,因此蜂拥而来。
但没想到,没过多长时间,公司就宣布关张,交了入会费的人都成从会员变成苦主。
除了投机不成反蚀把米的取巧行为,消费社会买卖双方产生矛盾的事更是屡见不鲜。
最典型的就是“缩水楼”骗局。
开发商给出的图纸和实际面积相差甚远,一些粗心的业主没细究就签下合同,搬进去之后才发现有些房间甚至小到放不下一张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