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炒作一切到消费陷阱,《寻人记》其实也是一幅香港经济最鼎盛时期的社会百景图。
文化、经济之外,讲述八十年代的香港,不得不提的还有政治对社会的影响。
1979年,时任香港总督麦理浩访问北京,与*就香港的“地契租约”问题进行探讨,中英两国香港之争由此展开。
尽管后来亦舒在小说《流金岁月》里,只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1982年撒切尔夫人到访北京,与*谈论香港问题时“不该穿高跟鞋”。
但在现实生活中,自回归事宜被提上日程,“97恐慌”实打实在香港社会存续了二十年之久。
回归之后会怎样?成了萦绕在无数港人心中的问题。
有人看好,有人看衰,大量持怀疑态度的香港人选择一走了之。
据统计,1987年到1995年,有46万港人移民,他们或是移居与香港临近的台湾,或是移居国外。
节目组回访当年决定移居的家庭,有些后来因为思乡心切又回到香港,有些为了下一代能在国外受教育在海外漂泊至今。
我也有曾长期生活在内地的香港朋友,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经济崛起,他们举家搬到了内地,于他们而言,哪里能赚到钱哪里就是归处。
回归这件事,表面上看好像只发生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零分零秒那一刻,却实实在在影响了几代人的一生。
回看第一集,“小当家”倩仪感慨,儿童中心早就不是他们的中心。
这么多年过去,香港也不再是旧时香港。
观众乍看可能并不会对几十年前的素人故事提起兴趣,但一口气看完十集《寻人记》会发现,我们看的并不只是这些平凡人,更是三十年来香港社会各个方面的起起落落。
其实不难理解TVB做这档节目的初衷,疫情期间,利用旧素材和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制作这么一档节目填充排期。
节目虽然简单,效果却一点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