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许世友自幼丧父,许母生了8个孩子,就只剩许世友这一个孩子。自从许世友回到家乡后,许母就开始张罗儿子的婚事。
但是,家里实在太穷了,谁家姑娘愿意嫁进这么一个穷的家里啊?许母为此很是烦恼。
朱母了解清楚情况后,找到与许世友一个村的熟人刘巧姑,请她到许家说合亲事。刘巧姑到许世友家中,跟许母把情况一说,许母那是喜不自禁。
要知道,朱锡明也算是十里八村的一个名人了,许母也是认识的。许母一直觉得这样的姑娘,许家是高攀不起的,哪知道,许世友就入了朱锡明的眼。
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把亲事定了下来。
至于许世友,对于婚事也挺满意,一方面是自己母亲喜欢,他很孝顺母亲,自然是听母亲的;另一方面,朱锡明漂亮又能干,平时工作中也有过接触,现在说亲,自然也是愿意的。
新婚蜜月太短,聚少离多是常态双方定亲后,朱锡明就送了一双鞋子给许世友。那时候,女方送鞋子给男方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朱锡明送的鞋子却是用一个铜盆装着送过来的,这就有点奇怪了!
许世友琢磨了很久才猜到,原来是“偕(鞋)同(铜)到老”的意思。许世友不禁更加喜欢这个聪慧的未婚妻了。
1924年春天,农历三月初八,18岁的许世友与23岁的朱锡明喜结连理。
婚礼虽然简单,但是能嫁给自己的意中人,朱锡明感觉很幸福,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只可惜,蜜月期只有3天。
不久,大革命爆发,新婚的许世友告别新婚妻子,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朱锡明虽然万般不舍,但是他知道许世友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只能含泪送别。此后两人的日子就是聚少离多。
许世友平时只能偶尔抽空回家来看看母亲和妻子,很多时候是摸黑回家,天不亮就得走。
朱锡明不仅没有任何的怨言,而且和婆婆一起,经常做一些鞋子、袜子等送到部队支援革命,有时候也会送一些吃食到部队去慰问。她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支持许世友的革命斗争。
在革命斗争过程中,许世友也快速地成长起来,在192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著名的“黄麻起义”。
三个“黑伢”,只保住了一个黄麻起义以后,许世友就开始参加创建鄂豫边苏区,由于作战勇猛,表现突出,很快就从班长,升任排长、连长、营长。
当时革命形势异常严峻,国民党对根据地多次进行“围剿”,许世友和战友们只能上山打游击,昼伏夜出坚持战斗。至于回家的日子那真是屈指可数。
在此期间,朱锡明一连生下两个男孩。那时候,由于缺吃少穿,加上卫生环境恶劣,婴儿的存活率非常低。
两个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都是皮肤黝黑,许母就给孩子取名黑伢,只可惜都没有保住,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