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小秋年轻照片,迟小秋家境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04-15 05:25:20

迟小秋年轻照片,迟小秋家境(1)

迟小秋《荒山泪》剧照。

7月23日晚,长安大戏院,《锁麟囊》满座。这已经是迟小秋一个月时间里第三次在长安贴《锁麟囊》了,但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依然是一票难求。不只是《锁麟囊》,迟小秋纪念程砚秋诞辰的十台大戏演出,前五场几乎场场爆满。“吸引观众的还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我只不过忠实地再现了程派艺术的精髓。”19岁就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走上铺满掌声和光环艺术之路的她,却始终难得地保持着一份谦逊和冷静。

懵懂走上京剧路

1983年,迟小秋拜在程砚秋大师嫡传弟子王吟秋门下,前来参加拜师仪式的剧作家翁偶虹毫不吝啬地赞许她是“程派艺术的标准传承人”。

其实,出生在辽宁阜新农村的迟小秋,11岁之前对于京剧的了解,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少。作为文艺骨*她,只是像今天的孩子们学习流行歌曲那样,学了几个样板戏的小段,根本不知道京剧还有流派,更没听说过程砚秋。

11岁时,还叫迟淑新的她,听说阜新戏校来乡里招演员,“当时听身边的大人说,当演员就能进县城,生活上也能有改善。”懵懵懂懂的她,背着父母去考试。只会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她,居然还真就考上了。“那时候妈妈舍不得我离开家去吃苦,还是爸爸坚持送我到戏校。”迟小秋回忆说,幸亏爸爸看得长远,才让她走上了这条路。

在戏校时,农村来的迟小秋在生活条件上比城里的孩子差很多,但天赋上的优势却遥遥领先。因为嗓子好,戏校的老师给她“开小灶”,进行重点培养,而且对她实行“双轨”政策,文戏武戏同时练。别人练半天,她得练整天;别人周末、寒暑假回家了,她都在练。那个时候,迟小秋并不知道京剧会成为自己的事业,但从小就懂事儿的她,知道自己应该努力。

从旁听生到“梅花”开

2014年7月23日晚,长安大戏院的舞台上,迟小秋的《锁麟囊》宛如一颗久经磨砺的明珠,散发出岁月浸染后圆润成熟的光彩;时光向前轮转三十年,也是在长安大戏院的舞台上,也是《锁麟囊》,第一次登上这个舞台的迟小秋,以她的天赋加上扎实的基本功,让北京的评委和观众们为之惊艳。她也因此夺得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迄今为止,最年轻的“梅花”。

正是《锁麟囊》这出戏见证了她从一个旁听生到梅花奖获得者的历程。

1981年,迟小秋戏校毕业,阜新市送她去上海,到王吟秋老师身边旁听。当时王吟秋在上海非常受欢迎,演出、教学特别繁忙,对于这个东北来的小姑娘并没有特别注意。迟小秋就认认真真地坐在小板凳上看王老师教学,一边拿个小本子记着。

有一天,王老师教学生《锁麟囊》开场“怕流水”那段,教了几遍,学生们总是领会不到要领。王老师突然指着坐在一边的迟小秋说:“那小孩,你走走。”

看她走了一遍之后,王老师非常高兴,对一旁的弟子夸道:“这个旁听的孩子比你们学得还好、还准确。”于是教了她《锁麟囊》、《荒山泪》和《窦娥冤》三出大戏。这种教法在戏曲行里其实十分少见,一般都是先学一些打基础的戏,再慢慢过渡到大戏。由此可见,王老师对这个旁听的弟子十分满意。

在上海待了三个月,除了认认真真学戏,就是起早贪黑地练功,迟小秋没有逛过一次景点。当阜新市领导来接迟小秋时,面对学生一向不苟言笑的王吟秋悄悄对领导说:“这孩子是块料儿,将来肯定能成角儿。”虽然还没拜师,但老师出于喜爱,建议她改名叫“迟小秋”。三年后的梅花奖无疑印证了老师的预言。

盛名之下必须相符

7月10日,迟小秋在长安大戏院演出《荒山泪》,戏里张慧珠有个三起三坐的动作,演员完全是用一条腿来支撑着全身完成这个动作。饰演张慧珠的迟小秋干净利落的身段让观众叫好,也让后台的同行们叫绝,却让她的膝盖“叫苦叫疼”。

膝盖的伤是老毛病了,是她年轻时不惜力气练功留下的病根。“盛名之下,其实不符”是人们对成功者的苛责。刚刚获得梅花奖时,迟小秋感受到的压力远比荣耀要多,她必须为与这个盛名相符而努力。

她把梅花奖给的五百元奖金寄给师父,可师父却生气了,“我不要钱,只要你加倍努力,不骄傲,我就高兴了。”所以得了奖的她,练功比以前更认真了。

师父说三十岁以前不要谈恋爱,她就乖乖听话地不谈恋爱,一心扑在业务上。“我没有一天不练功,每天规定的功课不做完,我玩也玩儿不痛快。”为了练好《荒山泪》里的三起三坐,她不知道流了多少汗,练了多少遍,练到半月板都出了问题。“不管是三起三坐,还是水袖,在舞台上不过是几秒钟的精彩,背后却是成千上万次的重复。我们这行就是这样,没有人后吃苦,就没有人前的光彩。”

上世纪九十年代,京剧发展陷入低谷。很多同事、同学都转行了,就连迟小秋的琴师都去唱通俗歌曲了。但她却宛若世外高人不为所动,经常别人还没起床,她就在排练厅点着蜡烛练功了。

2005年,已为人妻为人母的迟小秋来到北京,那时她的艺术也又上了一个台阶。“很多人觉得我扮相都比以前好看了,还以为我整容了。其实,我就是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每天回去对着录像纠正自己的毛病,提高自己的艺术。”迟小秋深知在这样的年龄,在艺术上就像爬坡,往往不进则退,更是一点都不敢放松。

回头看,从艺近四十年,迟小秋似乎一直都在辛苦地爬坡,从未敢放松。但也正是如此,她才能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一下演出十台大戏,让薛湘灵、苏三、张慧珠等唱做并重、熠熠生辉的精彩形象,在舞台上绽放光彩。(记者 牛春梅)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