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识都梁这个作家,估计都是从《亮剑》和《血色浪漫》开始的。的确,这两部作品以及改编的电视剧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是持久的。
前者对于民族危亡之际的战士们,用最贴近真实生活的方式给呈现了出来,让观众熟悉且亲切,而那种浓浓的爱国热情,在李云龙那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怒吼中,时刻都在警醒着国人。后者对于钟跃民那一代北京知青入木三分的刻画,将动荡的年代和个人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在成长,其实也在找寻,找寻当下的出路和未来的方向。
所以,观众对于这两部作品的喜爱,全然来自于故事内容里对价值观念的传递和精神理念的播撒,那里藏着勇猛和果敢,也藏着热血和激情。
但在我看来,都梁还有一部被改编成影视剧的作品是不能被忽视的,虽然这部电视剧首播是在地方台,且因为宣传力度问题并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是,却并不妨碍它成为国产剧里佼佼者,它就是《狼烟北平》,播出于2009年。
11年的时间里,拍摄电视剧的工具越来越先进,特效也越做越逼真,可是,那些过去老电视剧所拥有的精彩内容和精湛演技,却已经很难寻觅到踪迹。江山代有才人出,可是,后继无人的悲凉也渐渐让观众对于当下电视剧产生了排斥与反感。
《狼烟北平》作为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它其实并没有真正的主角,而所有人物在时局动荡中被迫的求生之路,都是一种下意识的选择。即便国民党一方的徐金戈和共产党一方的方景林,他们在坚守各自信仰的同时,对于中国动荡时局该如何扭转,以及自我原则该如何坚守,都是在不断自我摸索中慢慢找寻着方向。
电视剧借用文三这么个底层人物的视角,窥探着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故事发生地就在当时的北平,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故事的时间跨度将近三十多年,而故事所营造的氛围,并没有因为战乱而刻意选择压抑或是阴沉,相反,那是一种生活场景的直白展示,你看到什么样剧中就呈现什么样。
所以,总是给观众,尤其是上了年纪的长辈们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即便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但除了徐金戈和方景林这类拥有信仰的军人之外,其他的像文三,二顺子,白连旗,花猫,肖建彪等这类混迹生活的底层人,似乎无论怎么改朝换代,他们都能够像野草那般顽强的生长。
故事开始于对日本笠原商社的监控,这个时间刚好处在卢沟桥事变的前夕,此刻,中日的关系剑拔弩张,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当时的北平就像是一个大染缸,敌我难分且是非不明。
当然,这种时局的动荡,并没有深刻影响到像文三这类底层百姓的生活。在他眼里,能够吃上饭睡上觉就是最重要的,至于国家大义舍生忘死就是别人的事了。他会同情别人甚至背地里会唾弃汉奸和日本人,但绝不会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有的人或许会认为文三这种洒脱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但如果结合整部电视剧内容来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文三这类人,恰恰是原著作者都梁所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