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场就是几名彪形大汉的浴室搏*,然后跟着就是一名男高音徐翰林(王敏德饰)被残忍*害,接着就是嫌疑犯王远阳(张家辉饰)接二连三和警察们的正面冲突,所有的矛头都在指向王远阳,但幕后真凶究竟是不是他?但是影片的走向并非按照观众熟悉的方向进行,之前预料的简单粗暴的结局在一步一步抽丝剥茧中逐渐明晰了起来,原来认定的*人凶手并非是因为色心乍起行凶,过去近二十年的往事,也并非是人们预想中的那样直接,新出现的谋*也并非因为同样简单的理由,其背后隐藏的秘密是所有人都不想谈起的,在一根筋的警察面前,这一切逐渐明朗的时候,反而让警察自己不知道如何是好。回归之后,港片一直走得跌跌撞撞,很难再现港片上世纪末90年代的出片量。质量也因投资方多元化的问题而隐约受到限制。
所谓“港片”就是好电影质量的保证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港人的精神还在,每年投拍的电影数量虽少,但是却依然保证了类型电影的各种区分,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就是警匪片因为内地审查的缘故,结构和结局已经不能再按照之前的类型来走,这对港片最拿手的类型片之一——警匪片,造成了巨大而且尴尬的影响。众所周知,香港在英治下的事情,警察和黑道鱼龙混杂,留下了很多边缘人身份,像是笼罩在每个港人心中无法清除的暗雾。不可避免的,银幕上开始表现警署腐败,黑道势力,古惑仔等等题材的影片,而影片的结尾黑暗的也愈来愈彻底,这一方面是港人用来宣泄重压生活下的方式,也同样是他们寻求心理落差平衡的安慰表现。
而这种新式类型的结局同样催生了一系列警匪片,黑帮片的类型出现,在这里面,人类的温情和博爱消失的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无尽的黑暗和命运的轮回。上文提到的,港片的黑暗结尾已经不再,观众急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做定调,于是这种温情又略带伤感的结局是导演乃至编剧团队对故事整体把握的新的思路,当然是也是对观众的负责。于是一个表面悲惨黑暗的结局便可逆转。这种传承港片精神和手艺,同时又开创了新模式的电影。但是这种既符合港片传统价值观又迎合内地观众的片子在首创上仍然显得有些顾虑重重,所以某些细节有待商榷,不过好在导演整体把控能力出色,瑕不掩瑜。故事的大起大落丝毫没让观众产生不真实的感觉,不过难在首创,所以这次的电影整体上还是颇令人赞许的。
开门见山,个人觉得《大追捕》有点名不符实,所谓追捕其实完全是由被追捕者掌握和控制的一场局。至于“大”也不知大在何处?常看见一大群警察跟在张家辉后面猛追就是大了么,这一点是针对动作场面力度不够的批评。此外,也不要过分期待双雄对决的戏码,导演碍于要表现加缪《局外人》式的孤独,影帝飚戏就有(印象深刻的有两场),“斗智斗勇”则无。这有感于对本片剧情和悬疑设置上的失望。导演周显扬自言警匪片不一定都要枪战动作,这一点我完全同意。但是对于类型的突破应该基于类型本身。《大追捕》作为一部警匪题材略带悬疑的类型片,给人一种两头不靠的平淡之感。动作基本无亮点,悬疑设置也无甚新颖之处。唯一的看点就是张家辉对于角色的演绎。然而表演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故事服务。本片的整体情节如同文咏珊在片中小清新式的表演风格,固然没有大错,但是略显肤浅。此外,就主题而言,《大追捕》实则是一个重口味宣传包装下口味淡雅的深情故事。
不是说唯有重口味才能表现深刻的主题,而是既然把主人公放置在绝境,就一定要处理好可信度的问题。观众期待的是合理逻辑下极端人性所展现的真实。下面我将试着把《*人犯》和本片作一个比较,简略谈谈它们的同与异、得与失。两部电影同是周显扬导演,杜致朗编剧,有一定的可比性。 第一,同样是复仇故事,因为视点的不同,《*人犯》较之《大追捕》在惊悚程度和危机感上要大得多。前者基本上是一个被复仇被虐的主观视角,后者的视角却多是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这直接导致了观众对于张家辉这一角色的移情作用被削弱。事实上即便观众从张的角度出发,也完全没有被追捕的恐惧感。因为警察实在是太笨了,神探任达华所做的,也只是如藏獒般咬住不放,紧紧跟上张的脚步而已。反过来,张家辉夜探任的女儿,袭击任的同事,与任在缆车上搏斗,我也完全紧张不起来,因为瞎子都看的出,张明明就是个“好人”,一个向邪恶复仇的人,对善良是没有伤害能力的。
《大追捕》中的最恐怖的因素,在王敏德饰演的那个变态老爸Over之后就没有了。整个追捕过程缺乏扣人心弦的危机感,更遑论震人心魄了。第二,在悬疑的处理上,《大追捕》属于剥洋葱式,《*人犯》则是突然逆转式。个人觉得两者各有利弊。剥洋葱的好处是,在逻辑的处理上比较稳妥,坏处就是观众如果太早猜到了结局,会影响到泪流满面的过程。突然逆转的好处无他,就是惊讶。让观众不由自己的“我靠!”坏处是容易在情节的合理性上遭到诟病。值得一提的是两片都同样强调过去的因结出今天的果。《*人犯》属于过去的小错误造成当下的大恐怖,《大追捕》却是曾经的梦魇而今得到暴力驱散和温情的救赎。第三,在演员表演上。郭富城、张家辉,大家都是影帝,没什么好说的。但就角色的感染力来说,个人认为还是郭富城的强一些。前面已经说过,《*人犯》基本上是时时刻刻围绕着郭富城的心理和情感状态运转的。观众跟着他一起担惊受怕,却又和剧中人一样,无时无刻不再怀疑他。直到他闷死了自己的好友,这是一个节点,又在得知真相后,因愤怒*死了行凶者,自己也沦为电锯*人狂,这又是一个节点。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清晰可见。而张家辉在《大追捕》中的角色,太过于内敛,以至于有些含混,细节捕捉得也不够。这种人物塑造的不尽人意要归咎于导演和编剧。角色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自我塑造,还在于和其他角色对戏的张力中。导演放弃了完全聚焦张家辉的视角,却又没有处理好他和其他角色的关系。回顾张家辉在《证人》中饰演的角色,戏份并不多,却演得异常出彩。
这在很多程度上要归功于林超贤对人物关系的处理。如果说,《*人犯》的结局太过于残酷而让很多人无法接受的话,《大追捕》的结局又似乎有些画蛇添足了。张家辉曾经问任达华:真相真的那么重要么?是啊,观众有知道真相的必要么?其实真的没有,因为一来绝大多数人应该都已经猜到了结局,二来影片的重心其实不在于揭露真相,而在于这个过程中所展现的情感背景。影片最终还是执着地把案发现场的全过程呈现完毕,不免就有些多余了。凶残的谋*手法,变态的主角,复杂的心理,落魄的警察,自作自受的死者;每一条都可以在香港影史上找到同样深刻的出处。
周显扬导演和编剧杜致朗之前合作了《*人犯》,这部作品也是描写一部离奇的凶*案件,凶手肯定是大家意想不到的人。周显扬和杜致朗的编导组合变态、重口味,谋*、冤案、逃亡等等手段在电影中一一展现,毁尸灭迹都是家常便饭,这些较为具有冲击的场景展现也是为了增加影片的商业看点,当然也是基于目前观众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不会说让观众看了噩梦连连,那就成了恐怖片了。《大追捕》的核心问题是:冤情与真相。王远阳是冤狱吗?徐翰林死亡的真相又是什么?层层递进的悬疑,峰回路转的剧情,让该片始终笼罩在一层层迷雾之中,不到最后一刻,难以知悉事情真相。但编剧杜致朗其实也在抛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真相是不是必须的?作为警察的林正忠(任达华饰)有着名侦探柯南一样的执着,相信真相只有一个,但法律不外乎人情,把事情查得那么透彻,就真能让死者安息,让生者好过吗?有时候事情并不一定要循规蹈矩,这也是在片中所给出的一个命题,观众是不是也这么看,那就要等影片上映之后才知分晓了。
片中张家辉台词甚少,全靠动作和表情撑起这次的表演,很有点演默片的范儿,他的演技越来越好,而且还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期待他以后能碰上更具有挑战性的角色。不断地抛出疑问,让观众跟随剧情步步深入,电影的剧情冲突从最初王远阳和徐家人的矛盾,逐渐升级到警匪间的冲突,需要正面对决的就是王远阳和警官林正忠。林正忠这个人物也很有趣,他的妻子前两年身亡,被警方判定为自*,但林正忠不相信,不过这条线索最后也没有给出终极答案,或许就是自*,不过林正忠不肯接受现实罢了。
在调查王远阳和徐家人恩怨之后,林正忠判断王远阳有重大嫌疑,但随着剥茧抽丝的调查,似乎凶手还隐藏在更深的背后,警匪间的斗智斗力也就此展开,这其实就是一场猫鼠游戏,不过猫鼠的位置时常调换,王远阳置生死于度外,所以他总能够牵制住警方,谁是猫、谁是鼠,倒真不好判定。就如影片中所描述的那样,林正忠并不在乎破案,只在乎真相。对于真相的执着使得他一步步追踪到案发的事实,只是有时候知道真相未必比不知更好,因为真实向来不如无知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