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们唱唱KTV,还是居家隔离的日子里,自己在家里和家人唱上几首小曲。音乐和歌曲一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我们把眼光再放远一些,就会发现,对于旋律和乐曲的追求,几乎是一切人类社会和文明形态的“标配”。
图源:壹图网
不过,天生有追求音乐的动力,却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擅长音乐,在我们身边,天生有点“心不灵手不巧”、不擅长演奏乐器的人并不太少,而唱歌水平让人捂耳朵的人也有很多,他们往往会将这种问题归咎于“缺乏练习”、“五音不全”或者“嗓子不太好”。
没错,这种归因在有些时候其实是正确的:虽然音乐几乎是人类的本能喜好,但优秀的歌唱家除了极个别天赋异禀者,几乎都是要靠着“台下十年功”练出来。未经训练的人通常也唱不了太好。而如果声带、舌头或者咽喉部位,曾经发生过某些病变,也确实会影响歌唱的效果。当然,听觉系统如果因为病理性或者其它物理性原因受损,也会在这方面造成负面影响,这些都是事实。
图源:拍信创意
但,这并不是全部的事实。
在人群之中,偶尔也存在着这样的人:他们无论再怎么喜爱音乐,再怎么努力锻炼,还是会在唱歌时严重跑调。这种人在过去通常只会被简单地归类为“缺乏音乐天赋”,但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医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终于意识到,这其实也是一种“病”,也就是所谓的“失歌症”(Amusia)。
就本质而言,失歌症是一种对音高加工的障碍。研究表明,失歌症者不能觉察旋律中音高变化、旋律的不和协性,以及识别和记忆无歌词的曲调。准确地说,对细微音高差异的辨别力是失歌症的核心缺陷。
图源:拍信创意
在2003年,《蒙特利尔失歌症诊断测验》(Montreal Battery of Evaluation of Amusia)被正式推出,这套测验主要涉及音乐的知觉和记忆,其中包括6个分测验:音阶、轮廓、音程、节奏、节拍辨认以及旋律记忆。如果被试人在6个分测验的平均成绩低于正常人成绩的两个标准差,或前3项分测验成绩低于65分,则被诊断为失歌症者。
根据调查,4%的英国人、5%的美国人患有失歌症,而根据2010年针对117名中国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中国的失歌症发生率为3.4%。虽然这一样本太小,因此难言精确,但可以确定的是,失歌症的存在确实并不算非常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