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永昌是三十里铺一带邻近周边有名的伞头,随口能编能唱,而且嗓音极好,会唱很多民歌。常永昌是骡马大店的长工,南来北往赶牲灵、拉骆驼的后生们和他都有不错的关系,他帮牲口填料加水,也和住店的汉子们一起喝酒划拳,高兴了再喊上那么几句。
常永昌认识凤英,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对俊美的四妹子的关注肯定不会少,但在民风淳朴的陕北乡下,他们没有太多的交集,关注顶多也是单相思。作为长工,家境一定贫寒,常永昌只能把这样的心事儿埋在心里。可这不影响他揣测四妹子的人生,他把四妹子自然而然地唱进了歌里。
三哥哥是谁?最初的歌里并没有交代,在《陕北民歌选》的辑录中注明是邱双喜,后来由定边回到龙湾工厂当勤务。但后来人们都说三哥哥是郝增喜,就住在凤英家不远处。
三哥哥当兵当然是事实,在那战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历史大舞台上,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陕北老区人民为了人民民主的胜利付出了许多,这片土地上一直在演绎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夫走前线的悲壮。三哥哥和队伍走起身那天,父老乡亲都来送行,四妹子凤英也一定会在人群里,灰塌塌的一定不止她一个,上前线生死未卜,就算没有牺牲也是长达经年地与故乡别离,与亲人分离。这些,常永昌看在了眼里,他记住了送行的感人一幕,也不由得生发了无限感慨。
最初的歌是什么场合唱开了无从知晓,就算常永昌自己肯定也不会记得那么清楚,反正他在众人面前亮开嗓子高唱了最初的《三十里铺》, 好听、好学、好唱,又能打开想象的空间,歌声一传开就火爆了,人人学唱,甚至连不知情的凤英也会跟着众人哼上几句。直到有一天,有人悄悄告诉凤英,这是唱你了,凤英才不再跟着唱下去。
这是一个美丽故事的真相。
《三十里铺》的蹿红和骡马大店里南来北往的赶牲灵汉子不无关系,人们你一句我一句将故事编得曲折离奇,渐渐地常永昌也不能控制故事的走向了。相爱、分离,这样的主题引发了人们无限的畅想,一些年轻人将自己的情感经历也加了进去,把故事唱得更加深情有韵。
《三十里铺》的加长版越来越多,其中也不乏光棍汉把歌词越加越荤。故事的美丽、曲调的动听无形却给一个女子带来了厄运,作为传统的庄户人家,歌声的传唱是凤英家的奇耻大辱,震怒的凤英爷爷将凤英匆匆嫁人,凤英家的人还扬言要打断常永昌的腿,甚至会要了他的命。常永昌吓得离开三十里铺迁居,终身再也没有踏进这个村。
作为真正的“见证人”,常永昌后来再不敢唱这首歌了,也从来没有为这首歌的背景在任何人跟前多说一句话,这样的沉默一直延续到他在 20 世纪 90 年代去世。
《三十里铺》后来传到了延安,伴随着革命的节奏,歌词剔去俗艳保留精华,也被很多人改过词,但三哥哥和四妹子的爱情没有变,送郎上前线的美在歌中被定格成一幅永远的图画。
这首歌的普及程度达到了空前,人们喜欢这样四妹子,送郎参军拥军护军,多么好的姑娘啊,这不就是黄土地女儿该有的样子吗?
《三十里铺》的所有精彩如今被收录在榆林陕北民歌博物馆内,包括如同民间长诗一样的数十段歌词,包括常永昌,包括健在的四妹子凤英。他们看上去实在太平常,平常得与人群、黄土地交融在一起。
但脍炙人口的《三十里铺》如今是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之作,长达半个世纪体现着自己的惊人魅力。
为什么在无定河畔的小山村里会诞生《三十里铺》?《三十里铺》又为什么名满天下?远去的岁月默不作答,连绵的山川沟壑悄然沉思……路遥曾说:“每次走近你,就是走近母亲……”这是淳朴的黄土地,即使苦难深重也永远在奉献自己。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为了支援革命战争,为了早日迎来新中国的光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惜牺牲一切,把最优秀的儿郎送到前线,节衣缩食拿出口粮支援军队,把最宽敞的土窑洞腾给子弟兵。在这个闹红的摇篮里,为国捐躯、远离亲人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发生,难以计数的“四妹子”“三哥哥”别无选择地演绎一幕幕生离死别。
英雄也有儿女情长,在悲欢离合前的大爱才是真正的豪迈、豁达!
大爱是歌,离情是歌,艺术精品原来是陕北人民用血与火,用青春与生命铸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