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粟裕大将》刻画最为成功的一点,就是陈毅和粟裕的合作之道。二人的合作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解读,这就是其无穷魅力之所在。
说到陈粟合作,其实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经客观存在,而且也取得了像黄桥决战、天目山战役等重大胜利,但是后来陈毅因为某些原因被召回延安,陈粟合作被迫中止。
到了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之后,粟裕和陈毅分别在苏中和山东两个战略区领兵抗敌,虽然粟裕名义上归陈毅节制,但是毕竟两军相距甚远,谁也指挥不了谁。事实上,他们由中央军委和*直接指挥,当两人意见不一致时,由*居中协调和评判。
本来*是让两军都转到外线作战,主动出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陈毅遵令执行,但是屡屡受挫,士气低落,甚至面临换帅风险。粟裕坚持己见,留在内线作战,却七战七捷,士气大振,*点名表扬。
战争年代,打胜仗才是硬道理。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我军在各个战略区都在吃败仗,唯独粟裕在打胜仗,你说应该支持谁?这个用脚趾头都能作出判断。
当然,毕竟敌强我弱,且战力相差悬殊,我军的大后方淮阴、淮安相继失守,陈粟两军也顺势相互靠近,抱团取暖。
粟裕所部仅三万余人,士气虽高,但是实力有限,打不了大仗,一次仅能消灭敌人两三个团,而敌人却是越打越多、越打越集中,所谓各个击破,几乎成为幻想。
陈毅所部虽然损失较大,但仍然拥有六万兵力,且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稍作休整即可恢复战力。
两军靠近之后,粟裕就在为两军协同作战而加紧筹划。等到两个兄弟部队真正走到一起以后,就面临一个谁为主谁为次的现实问题。
*明确指示,两军合并后,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虽然有中央的安排在先,但是手下一大批将领如何安排?粟裕为了做部下的工作,特意请手下爱将看了一场戏,然后借政治部主任之囗引出“主角”和“配角”如何合作的话题。
粟裕指出,在一场戏中,天然地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主角要照顾到所有配角,配角也要主动把戏配好,但不能抢主角的戏份。
粟裕要求部下们都要自觉做好副职,认识到正职副职只是角色分工不同,副职不能老想着争权邀功,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把仗打好。
粟裕的自我定位很清晰,在军中安心做好副职,从不争名夺利,潜心研究军事指挥,一心一意把仗打好,从来不摆*军首长的臭架子。
陈毅胸怀宽广,为人处事不拘小节,对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赞赏有加,虽身处司令员兼政委的高位,但从来都是以德服人,用人格魅力和非凡的政治智慧凝聚人心。在军事指挥上,更是给予粟裕以充分的自主权。
陈毅为了打消粟裕的顾虑,特意找粟裕谈话,直接指出二人目前别具一格的合作局面可能要维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让他全心全意地搞好军事指挥工作,他陈毅会倾尽全力让他粟裕的军事天才得到充分发挥。
自此,陈粟二人再度合体,开启一段辉煌的军事生涯,并被后人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