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根》和《马大帅》作品
而后,赵本山认识到无论是《刘老根》还是《马大帅》,不好再拍了,因为“刘老根是农民企业家,再往前走越走越大,而越大就越不好看,越大就会越离开土地。”马大帅核心人物过少,也会因为模式化疲软。
因此,赵本山将目光对准了一个既接地气、又具有多样人物关系的“农村青春片”,于是便有了2006年的《乡村爱情》。
中国电视史上还几乎从没有过农村题材的爱情轻喜剧出现,再加上赵家班在此前两部作品上积攒下的人气和赵本山这块“金字招牌”,《乡村爱情》一开播就迅速走红,成为那些年里最具有全民话题度的国产电视剧系列。
2006年第一季播出期间,在央视平均收视率达到了11%左右,力压日后被摆上神坛的《武林外传》;2007年第二季在央视播出时,平均收视率达到了8.64%,不仅超越了《亮剑》,甚至有过单集收视率超《新闻联播》的壮举;2010年第三季在央视播出的收视率虽然下滑至6.73%...。
靠着在轻喜剧上的坚持,《乡村爱情》播了十多年,在审查上始终没出过啥大岔子。在当时,有人甚至评价《乡村爱情》系列是“加长版的赵本山春晚小品”。
因此轻喜剧类型是抢夺观众闲暇、空余时间的重要因素。
对于续集来说,轻松幽默的家庭故事,可以随时捡起来观看,不用担心错过剧情,并且能够为之一笑,或成为长寿剧集的整体基调,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乡村爱情》来说,还有一个必*技,那就是从语言到音乐 一直保持的地域文化特色,剧集的限定性是东北故事,这些都营造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是拉近与观众距离的因素,为其增加了几分猎奇效果。
相信大多数我们,是从《乡村爱情》中了解了东北的农村生活习俗和方式。
《乡村爱情》全系列围绕三农话题展开,三农话题在当代语境里天然不具备高大上气质。
但它和我国接近9亿的农村人口十分贴近,特别是扎根东北,地域认同感较强的东北农民。
他们需要,也乐见带有大碴子味的东北喜剧风由赵家班不间断地演绎,可以说《乡村爱情》准打农民圈层、地域圈层,这一受众人群就已经赢了。
由此可见,东北地域故事 独特的轻喜剧风格,是《乡村爱情》系列的整体基调,并且最大可能得扩大了观众人群。
因此,我们认为,国产长寿剧的基因其实应该从“情景喜剧”类型找,曾经我们的国产情景剧井喷式发展,《我爱我家》之后《老娘舅》、《外来媳妇本地郎》、《七十二家房客》等一大批口碑之作将情景喜剧支撑为国产剧热门类型之一。进入了新世纪,《武林外传》、《家有儿女》有了互联网的加持,更是独领一时风*。
但是后来国产情景喜剧没落,并没有出现现象级作品。而《乡村爱情》系列保留了情景喜剧的“喜剧”成分,开始重视长故事的讲述。这或许给予未来系列剧一些启示。
12部续集,系列作品发展过程中,《乡村爱情》不是没有遇到挑战,故事老化、人物定型,难以再出新。
然而乡村爱情系列,通过转型触网,实现了从“土”到“潮”的转变。
1、生死决策——台转网
任何的续集作品,都需要不断拓展故事的维度,吸引新的观众。
《乡村爱情》在经过了央视、北京台播出之后,2015年的作品也就是《乡村爱情8》面临着无平台播放的囧境。
这是因为,随着故事风格和模式的驾轻就熟,《乡村爱情》逐渐因为“脱离现实”“矮化东北文化”等批评,不被看好。
的确,“地域文化”作为呈现时代特征的重要元素,通过鲜明的地域文化,来追溯历史源头、讲述风云变迁,是现实题材影视剧的一个重要手法。
然而《乡村爱情》系列在现实问题中着墨较少,并且通过搞笑、幽默的方式对现实问题进行了消解。
就在此时,《乡村爱情》遇到了网络平台的内容需求正旺。
于是2015年年底,已搁置了近一年的《乡村爱情8》,被希望积累内容储备的腾讯视频买下,并成功上线。
第一部上线三天后,腾讯视频公布的数据显示,剧集播放总量破亿,并吸引到超千万的会员观看。
第8季之后,便开启了乡村爱情的触网之路,并且为平台带去巨大的流量。
《乡村爱情8》播放量30亿,《乡村爱情9》37亿,到了11、12部。转到优酷播放,最高热度也达到了7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