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日,工人从施工中的世博文化中心观光廊走过。新华社。
上海与世博不谋而合
1851年5月1日,英国伦敦水晶宫打开大门,世博会由此开始。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预言家”,世博会的发展史,恰是一部人类发展理念史。
从早年诞生于欧洲、着重展示人类在机械和建筑方面的发展,到二战后反思科技带给人的影响,再到关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经历一个半世纪历程的世博会,其理念已从高碳发展升华到低碳发展。彼时的上海,经济连续增长,努力从“制造”向“创造”转换。谋求实现新一轮更高水平发展的上海,和进入人与文化、人与环境深层次思考的世博会,不谋而合。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应运而生。
至今难忘,上海世博会上,第一次呈现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五大洲28国87个城市或地区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实践。伦敦“零碳馆”、西班牙马德里馆的“空气树”、沪上•生态家的“追光百叶”等案例,诠释了全新的发展理念,优秀的案例随后在各地区的实际工作中被借鉴。世博园内广泛使用的、“不砍一棵树”的卫生纸和长条凳等新材料新技术,很快进入寻常百姓家。甚至进入世博会本身也是一次科技的尝试——世博会门票成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RFID(电子标签)应用案例……
志愿者服务也是世博会留下的重要财富之一。在长达半年的办会期间,历经上海梅雨季节、高温考验,在入馆人数高达百万、排队候场长达10小时的极端拥挤状态下都没有出现事故,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志愿者的耐心疏导和有效协调。世博期间,有媒体把“90后”世博志愿者叫作“世博一代”,称这一代人具有世界眼光、文化包容心和责任意识。有学者认为,“这一代中国青年的成长,预示着中国未来全面崛起的群体担当”。
2010年5月12日,志愿者陈乔乔(左)在上海世博园过生日。 来自四川都江堰的陈乔乔在世博园区中国馆担任志愿者,当日是她的生日,17位一同来自都江堰的志愿者一起为她送上生日祝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陈乔乔许下生日愿望:祝福世博会圆满成功,希望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本报记者张海峰摄
2010年10月31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园区志愿者们在完成最后一天的志愿服务工作后,来到世博园中国馆前为游客送行。新华社。
展馆内新与奇的展示,紧扣展馆外转与变的拐点,园区内的探索和模拟,触摸园区外城市的脉动。人与物的见证,会与城的发展互为映照,当184天的盛会完美结束,闭幕式上,国际展览局主席蓝峰致辞:这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博事业的成功!
世博精神成发展富矿
成功,在于这是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第一次创建城市最佳实践区。成功,也在于这是世博会第一次创立网上世博会,第一次为残疾人创设生命阳光馆……更令世界瞩目的是,相比当初的承诺“7000万”,最终上海世博会创造了7300多万人次的参观者总数和10月16日单日客流量103万这两项世博会新纪录。
这样的成绩,来源于背后的付出,不仅是简单的人力,更是上海这座城市细致入微的管理能力和随机应变的学习智慧。
上图:世博会倒计时100天之际拍摄的进入布展阶段的世博中国馆(2010年1月18日摄)。下图2008年12月17日。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