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9日上海世博会截止晚上19点,上海世博园入园人数为49.42万人,这是上海世博园开园以来参观客流首次突破40万逼近50万。殷立勤 摄
2010年5月13日上海世博会泰国馆门前许多人在排队。殷立勤 摄
2010年4月23日,游客在沙特阿拉伯馆外排队等待参观。新华社。
当发现有游客抱怨“儿童用园区厕所有些不便”,上百个儿童厕所快速诞生;天气入秋后,爱喝热水的中国人,让中国馆6套“热直饮水”应运而生;排队区的遮阳设施,在184天里,根据人流变化,从遮阳伞变成了少占地方的遮阳棚,根据天气变化又增添了电风扇和冷风机;供人休息的区域,也从提供小折叠凳,到变成长条椅……“办一天世博改进一天工作,一直改进到10月31日晚上11点半。”
这样的世博精神,成为城市后续发展的富矿。
在2010年秋天,大学生蔡彭菲以世博会志愿者“小白菜”的身份,第一次站在了紧邻世博会浦西片区的徐汇滨江。面对黄浦江,她有一丝讶异:她原先的印象里,黄浦江只与外滩有关。
也是在2010年秋天,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南外滩滨水区综合开发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
还是在2010年秋天,上海市政协委员年末视察中介绍,本市正考虑结合“十城千辆”“私人购车补贴试点”,支持公共交通应用新能源汽车,鼓励私人采购新能源汽车,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规模化生产。彼时,大家对新能源汽车感到新奇,但并不感到陌生,因为这一年,在上海,有1300余辆各类新能源车辆投入运行,累计行驶里程超过700万公里,载客运营1.25亿人次,开展了世界上新能源汽车“数量最多、品种最齐、规模最大、负荷最强”的示范运行,市民有的坐到过,有的也听说了。
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发生了:这一年,上海新建改建了40个上海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完成2800余座厕所的设施设备和导向标志的完善;这一年,在上海的公交车站或者地铁站,即便只有两个人,也会自动排队……点点滴滴的变化,展示着全城对更美好生活的不断探索。
时空之变与城市更新
时间,会赋予事物什么样的变化?空间,会如实记录下人的何种努力?
11年后,蔡彭菲已成长为上海光启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一个昔日连徐汇有滨江都不知道的孩子,毕业后却参与到徐汇滨江各项文化活动的策划中。
岸线长8.3公里的黄浦滨江,已经实现沿岸公共空间的贯通与开放——北起苏州河、南至日晖港,沿着滨江“三道”(慢步道、跑步道、骑行道)可一路畅行。
未来,沿着黄浦滨江将有近20个口袋公园与生态绿地,形成“时空花园•城市漫步”的滨江景观;结合周边地块开发,黄浦滨江将打造“立体城市”,滨江两岸将成为上海面向世界的“会客厅”。
曾在世博会上让大家感到新奇的新能源汽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根据最新出台的《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到2025年,上海本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本地新能源汽车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
而让2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7300多万参观者印象深刻的世博志愿者的爱称“小白菜”,已经成为上海人对志愿者亲切的统称。
时间,将一些事物改变,让一些事物成长,使一些事物扎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空间。
空间,升级城市的功能,展示城市的魅力,配置城市的资源,也于无声处提升了上海运营管理的功力。
2010年4月24日,上南一村居民宋明榴在上海世博园中国馆前展示自己写的书法条幅“家居世博会馆畔 身在浦江景园中”。当日,上海世博园迎来第四次试运行,邀请众多世博动迁居民“回家”看看。他们在领略世博园风光的同时,也寻找自己曾经的生活记忆。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