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的电影比原著更加知名,他赋予了“罗生门”这个词更加深刻的含义,电影通过不同的人讲述同一件事,结果却完全不同。让人们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片竹林,每个人都走不出自己的‘竹林’”。
谎言只是为了欺骗自己,而不是他人。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所以,我们选择撒谎。
电影中,三人都没有说谎的动机,强盗多襄丸不管*没*武士,必有一死;女人作为受害者,毫无过错;而武士早已死亡多时,更是没有任何动机,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撒谎来掩盖事实的真相。
但从他们的陈述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在强盗的陈述中,他勇猛善战,且盗亦有道。而在女人的陈述中,她身体虽然被玷污,但心灵依然纯洁,她是应该被可怜同情的。而在武士的陈述中,他无辜受害,又被妻子背叛,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他选择了自*。
就像电影中说的,撒谎是人的本性,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甚至都不能对自己诚实。导演认为,因为人的怯懦,才不敢面对真正的自己。
电影中,樵夫的证言堪称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每个人的原形。但即便如此,电影仍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从电影之初,观众就已经被带入故事中,参与到对事件的推理中,人们会不断猜测真相到底是什么,但到故事结尾,又会让人觉得,其实真相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而导演的用意好像也并不是为了揭露“人性之恶”,仅仅是为了让人们看清一个事实。而观众在看、在观察、猜测的时候,其实也在不知不觉走入自己的“竹林”,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全在自己的一念之差。
黑泽明在他的自传《蛤蟆的油》里说过一句:“人有这种秉性,对于自己的事情,会因为主观愿望而产生认知偏差。”
电影中还暗含深刻的讽刺意味,电影除了讽刺人性的丑恶之外,同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暗讽了当时日本国内的军国统治,而军国统治所依仗的便是武士道精神,而这种武士道却背离了日本武士道原本所推崇的忠诚、名誉精神,转而走向极端,要求对天皇的绝对效忠。因而,在电影中,武士所表现的懦弱卑鄙便是对这种武士道精神的讽刺。
在黑泽明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电影从默片向有声彩色电影过渡的时期。电影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一个很低下的东西,而搞电影的人也都不是什么好人。但自从《罗生门》在国外获奖后,人们才意识到“原来,电影也能代表国家。”电影也因此上升到艺术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