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刘慧芳。电视剧《渴望》剧照。(资料图片/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3月1日《南方周末》)
最近,南方周末发表《好善无争的贾迎春为何命苦》一文,分析了《红楼梦》中与世无争、温顺忍让的老好人贾迎春终被虐待致死的人生悲剧。我也想到一个人,电视剧《渴望》里的刘慧芳,她堪称近三十年影视作品中老好人形象的巅峰,但她的好善无争与贾迎春有差别,然其命运之苦,当年曾“举国皆哀”。
刘慧芳的善良、宽容是贯穿始终的。出身不好的王沪生备受外界冷眼,她不顾周围人,甚至亲人的规劝,去关心、照顾王沪生,后来,为了使王沪生有留在北京的机会,还违背其母的意愿,突破其母设置的重重障碍,选择拒绝了苦苦等了她六年的宋大成,最终与王沪生结婚,甘愿过苦日子。
而后,当王沪生苦尽甘来,不愿意接受其领养的孤儿小芳进王家时,她也不正面表达反对意见,争取其权益,而是又默默选择与更弱势的小芳在一起,也不进王家的小洋楼。连刘母也感叹,受罪的时候跟着受罪,该享福时,还接着受罪?怎么这么冤大头!
其实,刘慧芳也不是什么都不争,她曾不顾世俗偏见,争取与王沪生在一起,为了不让小芳受委屈,坚决不独自进王家门,她争的都是别人看起来的“麻烦”,而采取的方式,通常是退让,她总是把所有能退让的空间用足,用尽,用剧中的原话讲,是“委曲求全”,成就他人,争取的是一团和气。
最典型的一幕,当她撞见丈夫王沪生与初恋女友肖竹心约会,眼看旧情要复燃,对他们的婚姻关系已经造成了侵犯,三人面面相觑,她什么也没有说,而是选择默默跑开,暗自流泪,实在让人唏嘘。
那是不是《渴望》里都是非不分,善恶不明呢?其实不是。主人公刘慧芳的无底线宽容退让之外,主要靠他人来主持公道,言语犀利直率的刘母、其妹燕子、好友月娟和另一个老好人宋大成作为旁观者,成为推动情节的重要因素,绝大部分是非善恶的判别、矛盾的解决,都是这些“他者”推动完成的。比如对于王、肖二人的约会,燕子敢说“非砸扁他不可”,对于王沪生在小芳受伤事情上的失责,刘弟国强动手教训了他。
同贾迎春首饰被盗后的忍让等事件不同,刘慧芳遭遇的这些,主要是在家庭伦理的视野中展开的。这与贾迎春在社会秩序、家庭伦理中一贯的忍让仍有差别,至少在当初不顾众人非议,关心王沪生并与之结婚这件事上,刘慧芳对当时社会秩序的不顺从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大量家庭伦理问题的出现,其实也给刘的好善无争的行为方式及其命运埋下了伏笔。
以王沪生、王亚茹两姐弟为代表的反面角色,大部分情况是在“家庭”这一环境缺失的情况下处理问题的,他们自私,功利,精致利己,而以老好人刘慧芳为代表的正面角色,则刚好与之相反,母亲、妹妹,甚至泛家庭的好友、邻居、同事等角色总是围绕其周围,帮助其决策,处理麻烦,与其好善无争的宽容,形成两股一张一弛的力量,她可以无底线地委屈自己,而“家庭”的存在则使得每次的情况不至于太糟糕。但与此同时,家庭内部也有着自己一套矛盾冲突,比如为了“家庭和睦”,一味妥协,以至没了底线。
法律的意象与这部片子无关,家庭伦理才是它的主题。这部剧当年之所以家喻户晓,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家庭”这一中国人生命历程的核心概念,展现了一幅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尤其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画卷。有人说,刘慧芳对他人持之以恒的爱和宽容让人感动,也有人说,她表现了女性的软弱,实在可悲可怜,个中是非,很难脱离时间、地点等具体场景而论,不过,从该剧播出后广受好评可以看出,刘慧芳受到了广泛认同,爱、宽容、善良,乃至以德报怨,让无数人哭红了眼睛。
与贾迎春寄希望于“善恶有报”类似,《渴望》通过片中反复出现的插曲及主题曲《好人一生平安》表达了相似的愿望,不过,综观全剧,好善无争的刘慧芳却是几个主要角色中唯一出车祸受伤的人,让人心生哀怜。
我是在该剧上映二十多年后才第一次看的,感动之余,也为其苦难的命运而叹息。《红楼梦》以其历史悲剧警示着后人,《渴望》则伴随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进入了1990年代。
(作者为传播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