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社戏
五十年代初期,我刚入学不久,土改结束,农民闹土改分土地,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安居乐业。为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我们毕家乡成立了剧团。
秋收后,农闲了,剧团准备在学校新蓋的戏楼唱社戏,戏楼就在外婆家门前,当时剧团的导演就是我大舅。他在西安是有名的票友,受过名演员田德年、何振中的真传。当时由他去西安请来了曹教练(导演)、杨教练,负责导演排练。我记得排练了好多秦腔本戏,折子戏。传统剧有《五典坡》、《白蛇传》,折子戏有《黄鹤楼》,《烙碗记》等。还有《黄花岗》,新编现代剧《小二黑结婚》、《刘三做饭》等等。
人家西安导演就是能成,安排角色,那是一个妙啊!!《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就挑选一个“婆娘汉”纏娃,刘修德让我村靠娃扮演,那可是神了!二人把角色演的活灵活现,让观众拍手称快。
那天晚上,秋风吹舞着柳丝,秋高气爽,舞台周围,摆摊卖油糕,凉粉、晋糕能有尽有。
台边上的戏牌上有<刘三做饭>。这可是个新戏啊!虽然只有两个演员,一个九龄,一个保来,打了开场后便开演了。说的是,夫妇两口闹矛盾的事,男的说媳妇作饭没什么了不起,于是媳妇下地,让他在家作饭。媳妇下墒回来一看,哈!只见丈夫满脸是面粉,嘴上是锅煤,狼狈不堪。
媳妇说:“解放了,不要看不起我们妇女,啥都得老老实实学。做饭也有技术”。原来丈夫和面,是面多了就加水,軟了又添面,董了一锅浆子。烧火不会搭炭底,结果弄得“王朝马汉”。
丈夫认错后。媳妇教给他,活面要慢慢倒水,拌成絮絮,边揉边蘸水,作到手净、盆净。还要掌握“冬流流,夏牛头”就是冬天要采軟,夏天要硬。擀面也讲技术,多擀边边,少弄中间。烧火也有讲究,拉长送扎,烧红再搭,还要身子摇着,炭锨撩着,还要眼睛瞧着。
听后,丈夫深受教育,再不敢小看妇女了!
看后,我也深受教育,我现在做饭,就是那时学会的。真佩服编剧、导演和演员,把人物刻画的那么活灵活现。这场社戏我至今难忘,就连台词我还记得清清楚楚。也给我以后独立生活不少帮助。
六十多年了,外婆家的社戏,时时勾起我童年的记忆和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