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2020年远去,2021年的春节向我们走来。
年年岁岁过春节,“春节”、“元旦”、“立春”这几个词你分清楚了吗?
或许你会说,元旦那不是新年第一天——1月1日吗?春节不就是大年初一吗?立春,那不就是节气吗?怎么会分不清楚呢?
1、元日≠元旦
小时候,学习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老师会在课堂上写板书,回去后,各自抄写、背诵并默写课文。
没有网络的时代里,有个同班同学的父亲来了班里,说,“这篇课文讲错了吧!应该是《元旦》吧!”
后来,看了诗词书,才发现,是自己弄错了。
为什么会出错呢?
因为诗中的“元日”,原本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元旦”,而是农历大年初一(正月初一)的春节。
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
“元日”,初始之日,新年第一天,按农历来说,就是大年初一(元月初一),即春节。
2、元旦≠“元旦”
现代我们所说的元旦,指的是阳历新年的第一天——1月1日。
但,你看下面这两句话:
《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梦粱录》:“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此处的“元旦”,指的可不是阳历的1月1日,而是农历的正月初一,即大年初一——春节。
事实上,在古代,“元旦”一直指的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即春节)。
但这里面还有些小波折:
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
但,古代的“元旦”却是很长一段时间有实无名。
什么叫有实无名呢?
“元旦”,“初始之日”,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
古人从夏朝起就世世代代年年岁岁过正月初一,但”元旦“这个词的最早现存文献记载却始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换句话说,在《晋书》之前,人们每年都正月初一过新年,但“元旦”这个概念却还没“出生”,直到《晋书》,人们才管正月初一叫“元旦”(按现存文献记载)。
在这之前,正月初一又叫元日、元正、元辰、开年、元春、上日、华岁……
如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称“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中谓“元朔”。
那么,“元旦”什么时候开始指阳历新年的第一天(1月1日)的呢?
这就要从辛亥革命说起。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注意,是叫阳历1月1日为“新年”,而非叫“元旦”。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
从此,“元旦”正式指阳历的1月1日,与古代的正月初一正式区别开。
3、新年与“新年” ,春节与“春节”
新年,一年的第一天。
现代的新年指什么呢?
有两种定义:
一指阳历新年的第一天,即元旦。
比如,我们一到元旦前夕就发祝福语:“新年快乐”、“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