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关于高考的电影有哪些
第一、《高三》
第二、《高考1977》
第三、《风雨哈佛路》
第四、《天才抢手》
第五、《垫底辣妹》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下这几部励志电影。
第一、《高三》
《高三》是一部无比真实的纪录片,导演跟踪拍摄了福建省武平一中的一群高三学生们,记录他们在这特殊的一年里,酸甜苦辣的高考故事。
第二、《高考1977》
《高考1977》是一部没有代沟的电影,故事很感人。记忆属于父辈,感动却可以属于两代人。影片的优点是真实地还原了那段历史。也从视听角度上提供更多新奇的体验,达到真实和感动的双重效果。
第三、《风雨哈佛路》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一位生长在纽约的女孩莉斯,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最高学府哈佛的学堂。贫困并没有止住丽兹前进的决心,在她的人生里面,勇往直前的奋斗是永恒主题。
第四、《天才抢手》
该片没有煽情追忆,没有校花校草爱的是我之类的桥段,而是单刀直入的聚焦考试作弊的部分,把一部青春片拍成了紧张刺激的谍战大戏。讲述了天才高中生小琳在国际会考上跨国为富家公子作弊来牟取暴利,并与另一名记忆力极佳的天才学生班克,策划了一场跨时区的完美作弊。
第五、《垫底辣妹》
讲述了学年垫底的女高中生用一年时间将偏差值提高40,并考入庆应大学的故事。主题励志,主角养眼,有颇多温馨的小细节。屡试不爽的热血剧套路,与现实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代入感很强。
高考电影励志电影
青春派。
不疯狂,怎叫青春?居然(董子健 饰)在高考前拍毕业照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大声地用泰戈尔的诗句向暗恋了三年的黄晶晶(安悦溪 饰)表白,收获了甜蜜的初恋。但很快初恋的甜蜜就被闻讯赶来的母亲(咏梅 饰)破坏了,黄晶晶在居然母亲的刺激下傲然离去,居然伤心的想爬墙挽回初恋,却摔伤了尾骨。失恋加受伤的他高考失利,看着黄晶晶前往复旦的身影,决定复读追逐爱情。开始了一段疯狂的高三历程。
在每个青春的回忆中,一个深陷暗恋默默付出的女孩儿,几个情感丰富讲义气的哥们,一群各有故事特色十足的损友,一段所有人共有的回忆。这就是青春派——生活里总在闪烁,永不褪色的一段岁月。
青春类型的电影已经有过很多,大多数时候,每次观影结束都会自然地生出疏离感,影视艺术诠释的青春被高度滤镜化了,它与一般群体所经历的青春逐渐拉开了距离。在普罗大众的青春里,电影画面中那些偶像剧式的恋爱、奢靡且不可一世的梦幻生活并不普遍存在,所以青春电影常常给人一种错觉——怀疑自己在现实中拥有的是个假的青春。
这回不一样。一向务实的导演刘杰务实地把镜头对准了一群正在冲刺高考的人,拍了这部《青春派》,这次的青春片终于和我们有关了。与其他在电影领域早慧的导演相比,刘杰应该归于“大器晚成”一类。处女作《马背上的法庭》是刘杰将近40岁时执导的,十年之间他的出品数量也很稀疏,但胜在少而精。不到10部成片有一半以上均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获得不俗的成绩。
“我一贯的创作原则是不能臆想,一定要找到真实的支撑,我以前的电影都源于新闻事件,要去采访当事人。这次讲高考的故事,我需要了解90后的生活和想法,我不喜欢造梦式的创作。”为了采集更真实的青春影像,刘杰花了14个月的时间,走了深圳、武汉等5座城市的20多所高中去了解高考、了解普通人的青春真实的样子。
最后,这部聚焦于高考而不造梦的电影《青春派》,用它不造作的共情成功唤起了许多人的共同回忆,没有流量明星助阵,没有过多商业的考量,凭着略有点文艺的卖相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并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夺得了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奖。
《青春派》的成功向我们传递了两个信号。一是在影视作品西化洋化的现阶段,影视制作方除了一味追求好莱坞等国际手段的加持,也许是时候沉下心来思考如何更好地挖掘中国式的影视主题内涵。二是比之大制作、大场面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受众也从未放弃那些真正能与之共鸣的精神内核。
回到电影中,对社会困境、制度困境有饱满兴趣的导演刘杰,似乎对中国式的青春有自己的理解。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数以亿计的中国青年又重新回到了“一考决高下”的命运转盘中。三四十年过去了,我们早已摆脱了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窘迫,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一切都在翻天覆地地变化着,唯有高考似乎恒久不变地被钉在中国人的青春期,成为横亘在少男少女的青春里挥之不去的鸿篇巨制。
中国式的青春,是与高考血脉相连的。这是已经走过青春的几代人,甚至是即将步入青春的人们共同的底色。它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家人的事。在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中,“高考决定命运”不是挂在教室里的装饰性口号,而是切实流淌在血液中的信仰。
如果说《青春派》中,居然的母亲不惜远离丈夫租住在学校附近,以便全身心呵护冲刺高考的孩子不能让你联想到一出“高考全家总动员”的壮阔场面;教室里课桌上堆叠着的与人齐高的书籍试卷不能让曾经有过相同经历的你虎躯一震;那么从秦海璐饰演的严厉尖锐、目标清晰直指高考的班主任口中,喊出的一连串带有硝烟味儿的冲锋口号“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博等于白活”、“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累死你一个,幸福你一家”里,一定能让你仿若穿越了一般,一边“燃”着,一边寒毛直竖。
这才是普罗大众的青涩岁月,没有矫情的恋爱,没有打胎与车祸,没有与年纪不符的壮志未酬,也没有放浪形骸的时间和空间。再怎样粉饰太平,体制下的艰苦备考依然会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因为那些如今看来肤浅的阵痛里安放着几代人的青春。
对于中国人来说,高考和青春是浓得化不开的笔墨,大多数人也许抱怨过体制的腐朽和坚硬,但面对自己的青春一定面带温柔。它充满了枯燥,茫然和无休止的试卷题集,但它却是我们曾经拼尽全力,豁出去奋斗过的勋章。
必须承认的是,不管是一直在放飞自我的小飞,或是经历了高考重创而又选择复读的居然,亦或是顺利考上名校的黄晶晶,这些影片中的人设都曾鲜活地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这是《青春派》共情力量的来源。
刘杰在接受采访时说,“青春片不是偶像剧,青春是一种精神,真正的青春片应该是激情的,热血的,即使是80岁的人,一部好的青春片也能唤醒他内心的激情。”然而,或许是高考体制性话题太过沉重,《青春派》在对它的表现上点到即止,避重就轻。我们还是怯于在太阳底下大方地谈论制度诟病,于是影片里的青春成了避免谈论体制之恶的替身。
也许等到哪天,我们不需要以遮羞的心态谈起中国的社会环境、体制弊病时,能碰见比《青春派》更真实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