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衙是我国衙署文化研究的发祥地。由全国众多知名历史学家、古建专家和高校教授参加的四届全国衙署文化研讨会,和百余篇研究论文,十几部学术专著,使内乡县衙成为了我国衙署文化的研究中心;近6000平方米,60个陈展单体的陈列展览及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再现了古代官署衙门的赫赫威严。特别是每个建筑物前的匾额、楹联都以其语言精练、含义深刻而令人赞不绝口。其中许多楹联、匾额所折射出的民本思想和亲民、爱民理念,对我们今天仍有许多借鉴意义。内乡县衙丰富的文化内涵被称为“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
内乡县衙的建筑与《明史》、《清会典》所载的“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堂后邸、监狱居南”的建筑规制完全一致,其大堂、二堂、三堂分别比附北京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而建,贯穿了我国古代皇权社会的礼制思想和中庸之道,同时又受其地理位置和其主持营建者、工部下派官员浙江人章炳焘的影响,融长江南北的建筑风格于一体,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艺术,被专家称为“北有北京故宫,南有内乡县衙”、“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
内乡县衙已经成为中原大地上新崛起的旅游胜地,国内游客遍及3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国外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有100多万人次的游客来观光游览。内乡县衙已成为世界了解内乡、内乡走向世界的窗口和桥梁。
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有哪些习俗?
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是流行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世代传承的立春节气习俗。“打春牛”其最早为官民共享的习俗,后逐渐演变成当地民众自发组织和参与的民俗活动。活动十分丰富,立春前一日群众自发组织队伍去先农坛祭拜春牛和芒神;祭拜完毕,在附近田里耕地以祈丰年;立春日民众手执彩旗、敲锣打鼓齐聚内乡县衙。有礼官装扮者将纸糊春牛放置广场中心,有县令装扮者根据习俗绕牛三圈并鞭打春牛,将春牛击破,牛肚内五谷、干果、红枣、核桃等纷纷落地,群众欢呼抢食,以期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年有余;随后群众在县衙周边开始游街闹春,鼓乐、狮子、旱船、高跷等民间杂耍尽情表演;闹春后长辈给孩子带上春鸡、亲朋互送春牛、剪纸幅字等,相互表达祝福之意。“打春牛习俗”是当地民众自发参与活动,并通过仪式、传说、故事、谚语、歌谣等进行相关知识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