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春牛是哪里的风俗文化,舞春牛习俗起源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05-22 10:50:44

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的历史渊源?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民间则习称“打春”,春季万物复苏,“打春牛”预示农耕活动的开始,有规劝农事、鼓励春耕的含义。据史料记载:“打春牛”这一活动,源于周代《礼记·月令》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气”之说。经汉代,打春牛风俗已相当流行。唐代,土牛、芒神的颜色则要“各随其方”,其颜色必须与所在的方位相对应。宋代,仁宗颁布《土牛经》后,打春牛之风日益活跃,由宫廷、官署而遍及乡里。“小儿着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杨万里《观小儿戏打春牛》一诗生动地记述了宋代“鞭春牛”活动。元代,据《析津志辑佚·岁纪》记载:立春前三天,太史院、司农司请中书省宰辅等官员一同在大都齐政楼南迎接太岁神牛。明代,《明会典》中明确规定了《有司鞭春仪》,用土牛迎接春天的到来,通过验占散病逐疫、祈求丰收、祈求吉利财旺。清代,打春牛活动在全国蔚然成风,清末时期又改用纸牛,即以竹子为骨架,外糊以纸。

打春牛是哪里的风俗文化,舞春牛习俗起源(9)

内乡县衙的迎春活动由来已久,现存内乡县衙有清代嘉庆年间制作的石质“迎春池”“皮鞭”等文物,同治八年《内乡通考》载:明代县中赋税“迎春五两五钱”;同治八年“支拨杂项细数项,迎春神牛,原额银五两五钱,除荒实征八钱五分五”。据相关资料记载清代一直都在进行相关活动,民国十年后废止,建国后又逐渐恢复,逐渐演变成为一项民俗文化活动,直到现在已经成为内乡县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

打春牛是哪里的风俗文化,舞春牛习俗起源(10)

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分布区域和地理环境?

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的核心文化空间为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内乡县衙历史建筑群,内乡县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47000多平方米,有大小院落18进,房舍280余间。是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在封建社会,作为官民共享的习俗,内乡打春牛活动主要由县衙进行组织,后随着时代的更迭,该习俗演变成一种民俗活动,但内乡县衙作为核心文化空间一直延续至今。

内乡县城是该遗产项目的集中区域,打春牛习俗中的主要活动都在县城区域内开展。内乡县各个乡镇及镇平、淅川、西峡、邓县一带,每年立春期间也有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许多民众在立春当天会赶至内乡县城参加活动,是为该遗产项目的外延区域。

打春牛是哪里的风俗文化,舞春牛习俗起源(11)

内乡县属河南省南阳市管辖,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16个乡镇、人口约71万人。内乡县境地形呈南北条状,西北高、东南低,北部群山峥峰,海拔1千米以上的山峰有38座,海拔1845米。东部为平原西南部丘陵连绵。年平均气温摄氏15度,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228天。境内有大小河流40余条,其中湍河流经境内124公里,默河流经55公里,水域面积达165平方公里。

内乡县境处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气候特征,气候、物候与二十四节气相契合,故当地生产生活安排习惯于根据节气变化进行。内乡境内山地面积占全县总土地面积72%,耕地较少,必须要精耕细作,故当地民众对于节气更迭十分重视,这也是打春牛习俗在内乡得以延续的基础。

打春牛是哪里的风俗文化,舞春牛习俗起源(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