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赞美白杨向上精神。陶铸的散文《松树的风格》,赞美松树顽强精神。这两篇散文都曾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里,成为写树的散文经典。那么,再写树怎么写才能出新呢?我一直琢磨这个问题。
我家原先住在一个小区一楼,从房檐下的墙角水泥缝儿里长出一棵小树苗。我经常去光顾它,嘱咐周围的孩子们不要伤害它。后来我搬家了,还惦记它。有一次,我专门去看它,它还在那生长着,而且长高了,我大为感动。我突然萌生了写这棵小树苗的念头,写它什么呢?首先想到的是写它顽强的生命力。这是从事物的正方向去思索,已经有《松树的风格》这个经典在那摆着了,写这棵小树苗的顽强精神,没有超出《松树的风格》的立意,不够新鲜,我把它否定了。那么,从相反的方向去思索呢?我马上想到对生存的诉求。于是,写了首小诗,题为《墙角下的述说》,开头有段题记:
搬入新居后,惟一不放心的是,旧居那棵从房檐下的墙脚水泥缝儿里,长出来的瑟缩的小树苗,会不会被人拔掉或折断呢?它的出生太不容易了,生存空间也极有限。但愿能让它活下来,毕竟它还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一抹绿意……
接着,我以这棵小树苗的口吻写道:
我从墙脚水泥缝中,
终于拱出了胳膊腿。
尽管我长得很畸形,
总算在世上活一回。
我可以喝到屋檐流下的雨水,
也可以得到斜阳余辉的抚慰。
不敢想房主人能不能让我存活,
不敢想淘气娃会不会把我折毁。
我只能努力将一抹绿举得高高,
作为我对这个世界的一点回馈。
我也是写树,但是,选取的对象不同,立意不同,我选取了这样一棵值得同情的小树苗,又把小树苗拟人化,把它作为弱势群体,以小树苗的口吻,写了它对生存的诉求。这样,角度就新了。
四 运用逆向思维写《喜鹊的辩白》
我写作品常常与别人的思路不一样,甚至反其道而行之。2010年4月下旬,我和家乡新闻界朋友来到寿光观光。马记者发现一棵梧桐树上有个喜鹊窝,连忙摄像,还建议我写首诗讽刺这只喜鹊。他的理由是,梧桐历来是凤凰栖息的专利,你喜鹊太不自量力了。他的建议触动了我,但我没有按照他的思路写,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以《喜鹊的辩白》为题,写了一首幽默诗,开头这样写道:
在寿光观光期间,马记者发现在一棵梧桐树上有个喜鹊窝,连忙摄像,并建议我写首讽刺诗。我反其道而用之,赋诗如下:
南来的,北往的,
听我喜鹊把冤情述说。
姓马的小子太缺德,
就因为我出了一次格,
曾在梧桐树上做个窝,
他便拍下录像曝光传播,
说什么梧桐是凤凰的领地,
你算什么鸟敢去占窝?
这种论资排辈老一套,
扼*了“鸟才”实在多。
别看我整天叫喳喳,
那是报喜讨人乐;
别看我总好翘尾巴,
那是表达真实自我。
凤凰虽然比我美丽,
可她比不上我洒脱。
她只有与龙组合才称“龙凤呈祥”,
而我却“喜鹊登枝”独享其乐。
喳喳喳,喳喳喳,
还是我快活。
大家想一想,马记者的思路和我的反其道而行之,到底谁的思路更好些呢?很显然,我的思路略胜一筹。马记者从传统观念出发,从事物的正方向思考,而我恰恰从事物的反方向思考。于是,角度出新了,主题也深刻多了。
五 运用逆向思维写《观花》
我对各种花草情有独钟。父亲去世了,我把他不多的存款和东西都分给了几个妹妹,只把窗台上的一盆花拿回了家。这盆花至今也叫不出名字来,只长碧绿的茎,那茎像胖娃娃的手指。如果长期忘了浇水,它们就变薄了,软塌塌的,一旦浇了水,所有的茎都鼓涨起来。它的花是从茎的根部先长出一根挺,在挺的顶端冒出黄色花蕾,花也是黄色的,像小喇叭,白天开放,晚上闭合。我就想写这盆花,题目叫《观花》。“观花”,就是赏花。我知道,写赏花的散文很多,往往都是赞美花的开放,或者赞美花的某种特性,我当然不能这么写了,可是,我观赏花不观赏它开放那观赏什么呢?写花的开放是它的正方向,它的反方向是什么呢,当然是花落,有了,我写花的凋谢也是一种美,立意就这样确立了。我就先写它的茎是什么样子,花是什么样子,然后写道:
当花凋谢时,花瓣便缩成了细丝,卷曲着,倒伏着,最后干枯了。就连擎着花朵——从茎的根部伸出的那根绿挺也逐渐干枯了,只剩下了像落地松针一样的干枝,无力地擎着枯萎的残蒂盘。轻轻一碰,它就掉下了,埋入花盆土里变成了肥料。
其实,真正会赏花者,应该观赏它的全过程,从花的孕育到结成花蕾、开放,直到凋谢。可是,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凋谢,因而没能观赏到一个美的终结。难道说它的美丽仅仅在于开放吗?花的开放固然是值得观赏的,那么,它的凋谢就不值得观赏吗?你看,当它的生命耗尽时,它的残骸便悄无声息地落到了泥土里。做得那么利落,那么干净。“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这不正是它美的终结写照吗!
我认为花的凋谢——一个美的终结也值得观赏,这个认识和观赏花的角度是不是就新了?
六 运用逆向思维写《剥核桃》
再比如,大家都吃过核桃吧?谁能以《剥核桃》为题写篇散文?一提核桃,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精华——核桃仁,想到它的营养价值。如果写它,多半是从核桃仁这个精华去开掘。没有多少人注意它长在树上时那层绿毛和绿皮,绿毛和绿皮脱落后包裹核桃仁的外壳,拨开外壳还有核桃仁里边的那薄薄的发硬发黑的膜。我从逆向思维出发,偏偏关注了核桃非精华的那部分,我文章最后写道:
如此看来,核桃仁固然是精华,可它离不开三层物质的保护。第一层是它表面的绿毛毛和青皮;第二层是那硬壳壳;第三层还有那硬膜膜包裹。人们吃核桃的时候,只顾剥出核桃仁,而把剥碎的硬壳、硬膜,随意地扔掉了。可是,亲爱的食核桃的人们啊,请记住:绿毛毛(青皮)、硬壳壳和硬膜膜也是功不可没的,没有它们的保护,我们是吃不到它的精华的。
大千植物世界,都有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也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每种植物的各个辅助部位都是为着它的精华而存在,而牺牲的。让我们记住它们吧,诸如绿毛毛(青皮)、硬壳壳、硬膜膜,正是它们的牺牲,世界上才有精华的存在啊!
好的作品,都有作者新的发现,这才有价值。那么,题材新也好,角度新也好,怎样才能具备这种本领呢?就是要善于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
第一,不要人家写啥,你也跟着写啥,人家赞美啥,你也跟着赞美啥,一定要避免雷同。这就要独立思考,向被描写的事物反方向思考。
第二,当你选择了一个题材,进行构思时,你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去构想,然后加以比较,选择其中一个最新的角度来写。不要一条道跑到黑,就是说,不要抱着一个角度不放。就像黑夜里探路一样,东西南北都要试探,找出最佳的捷径来。
七 运用逆向思维写戏改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