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真正的聪明人
果不其然,秦始皇去世后不久,陈胜、吴广便拉起了反秦的队伍,并派出队伍攻打蒯通的家乡范阳。
蒯通立刻意识到起义军的正当性,他加入反秦队伍,并成功说降范阳令。此次说降展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辩才,他对天下时局的通透也开始初露峥嵘。
难得的是,蒯通于起义军和范阳令两边都是说客。
他向范阳令细说了秦朝的危机和秦朝必然灭亡的原因,向起义军将领武臣说明了“毋战而略地”的好处,帮助他明确真正的敌人是秦王朝而不是一地县令。
蒯通的居中调停避免了范阳被屠城,保护了自己家乡的百姓。
秦末农民起义插画
这样有勇有谋的纵横家,却并不是秦末舞台上的活跃人物。蒯通说降范阳令后便在史书上沉寂许久,直到公元前203年投入韩信帐下才又展露才华。
究其原因,是他一直在找寻明主。若不是他认定的能一统天下之人,蒯通不愿轻易脱身。
游走一段时间后,蒯通选择了韩信,进入他对历史走向最可能产生影响的一个阶段。
他自己就是厉害的说客,但为让韩信建立势力范围,故意贬低郦食其劝降齐国的功劳,致使郦食其被煮死,齐国百姓遭受无妄之灾。
韩信不听他三分天下之言后,蒯通再次失望离开。
韩信攻下齐后实际占领地盘已经不小
后来的时局发展印证了蒯通之言的正确性。不懂人心的韩信被他最瞧不起的妇孺小儿所擒、所*;通人心的蒯通则在面对汉高祖时再次表现出自己对人心的精准拿捏。
《史记》载刘邦得知韩信已死时“且喜且怜之”,将蒯通拘捕来时,他的心情必然是复杂的。
一方面,刘邦后怕于韩信差点谋反;另一方面,蒯通给韩信种下的反心让他痛失爱将。这时,蒯通哪怕行差踏错一步,都将面临与韩信同样的结局。
蒯通完美展现三寸不烂之舌
蒯通则以“跖犬吠于尧”的比喻,先将自己比作无知犬类,将刘邦比作尧帝;又表示 “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以“无知”开脱自己劝韩信谋反的罪责。
刘邦被捧的很舒服,又不是嗜*之人,便放过了蒯通。这成为历史上难得的劝人谋反却逃得一死的奇迹。
结语蒯通对天下、对人心的精准把控与韩信形成了鲜明对比。
于时局而言,任何一个统治者都更需要韩信这样用兵如神的大将;但于臣子个人而言,显然是蒯通这样看明白了天下大势,读得懂人心向背的才能保住性命。
二人其实都称不上“良臣”:韩信没有绝对忠于汉朝,蒯通之计害死无辜的郦食其,两人为一己私利让本可以平静的齐国再兴战火。
后人论起功过,耿直的韩信在兵家称仙,善辩的蒯通没有得到正面评价。
史家评价未必公正,例如蒯通也有说降燕赵三十余城,使百姓免于战火的功绩。不过今人从历史回看两人功过时,无疑更该学一学蒯通。
参考文献《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