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S形的古街便从这里蜿蜒开来
在石狮身旁放眼望去,引人注目的便是镇南街头第一家的王朝文故居。从门面上看,故居原先与镇上大多民居并无多大差异,因年久失修,显得有些破败。在尧瑾被评定为十大文化古镇后,故居外貌和内堂按原样进行了修缮,并陈设了不少王朝文的图片、墨宝和诗文、书籍等遗物,王朝文的半身金色塑像,自然看起来是那样的堂皇大气,文风凛然。
王朝闻故居为典型川南传统大户人家的四合院建筑,宽敞明亮,院内天井面积约50平米,有古井一口,三方为厢楼,一方为家庭戏楼。宅院为全木质建筑,分上下两层,为迴栏式结构,里面是宽敞而典雅的天井,天井两边是环抱的走廊,廊上是雕梁画栋、精致典雅的楼阁,峥嵘轩峻、古色古香,显示出昔日王家的昌盛与教养。
门庭院落虽经过修缮,但也能看出王家当年的生活也非同寻常人家。
在迈入故居门槛的一霎,鼻中嗅到的是一股水浸土木的潮湿霉涩味。故居整幢宅院房屋布局方正错落,古朴大气,与尧坝川南民居风貌融为一体,显得古朴而庄重。大院中天井四围是十余间雕窗粉壁的耳房,泻入的日光浸润着的楼台,以及天井正对大门由低向高处叠放的,凝望着青苔染绿的节节石阶,让我想到了一本本摞立有序的线装书。聆听着解说员对美学家王朝闻事迹生平简介,观看着橱窗内那一本本王氏著作,墙上的照片,一切都似乎散发出一种思古之气。
王朝闻原名王昭文, 出自尧坝大户人家的王朝闻自幼喜好绘画艺术,后入杭州学习雕塑。抗日战争中投身革命文艺活动,后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任教,并从事美术创作。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杂志主编、文化部文艺研究所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理事、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王朝文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家和文艺评论家,一生著述颇丰,在文艺理论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新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生虽然故去,但其故居仍然在为家乡默默地奉献着。
在王朝文故居下面个几间民居铺面,就是另一位著名电影艺术家和导演凌子风的故居。凌子风旧居虽略显窄小,但充满了艺术气氛,陈列着凌老电影作品的宣传海报,在尧垻拍片的现场图片等。凌子风,诞生于1917年,祖籍尧坝,祖父在清光绪时做过管钱粮的京官,父亲凌望超任北洋工业学堂实验工厂厂长,其姐凌眉琳、姐夫李苦禅都是齐白石的高徒。凌子风受姐姐影响,就读北平美术专科学校;1934年加入“中国美术大联盟”;1937年到延安后参加西北战场服务团任编导委员长;1943年任鲁迅艺术学院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凌子风回到东北电影制片厂指导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中华儿女》的拍摄。其后的作品有《中华儿女》、《李四光》、《边城》、《春桃》等。1990年,凌子风回祖籍尧坝古镇拍摄了《狂》片,此片是他艺术生涯中的“压轴戏”,亦是他一世人生中的最后杰作。凌子风先后获得“为争取和平自由而斗争奖”,多次获“百花奖”和“金鸡奖”等最佳导演奖。
中国电影艺术的风采也在这座孤僻的边远古镇闪烁出一缕华光。
正是这些取得过很高文化艺术成就的华夏人杰,让尧坝走进了世人的视线。除著名导演凌子风外,还有黄健中、郭宝川、影星许晴、尤勇、陶泽如、杨昆、石兰等纷至沓来,先后拍摄了《大鸿米店》、《酒巷深深》、《红色记忆》、《山风》、《泸州起义》、《英雄无界》、《功夫骄子》等十余部影视剧。而黄健中对尧坝更是情有独钟,其后又在这里拍摄完成了36集电视连续剧《雾柳镇》。
顺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街,驻足王朝闻、凌子风和李跃龙故居及周公馆等,细细品味前辈文人居室的幽雅简约和古代举人公馆的雍容华丽,感受那些沧桑的历史变迁,一股股书卷文墨之气和古风雅韵浸入身心,让人幽幽然然而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