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岛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王溱
青岛市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捷报频传,先是赢得观众的普遍叫好,接着多次受到专家一致好评,随后不仅被选拔参加第三届中国歌剧节,最近还进京汇报演出,可谓竹节开花节节高。
我有幸看过该剧的首演,像大多数观众的反应相同:比想象得好!
歌剧艺术较之其他舞台艺术,难度似乎更高,更难以把握。所以,从新中国诞生至今,歌剧的数量与其他舞台剧相比,并不占优势。青岛歌舞剧院“逆势而上”,大胆进取,让人欣喜,敬佩。
眼光独到的选材。纵观中国歌剧舞台,历史题材一直是重头戏。观众耳熟能详的《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红珊瑚》、《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刘三姐》,包括新世纪出现的《伤逝》、《木兰诗篇》等,无不是历史题材。而《马向阳下乡记》是典型的现实题材。采用现实主义题材,这本身就要有勇气和底气。当代人说当代事,尤其用一台大剧来表现,既困难又有风险。眼皮底下发生的事观众太了解太熟悉了,编不好演不好“弄巧成拙”不说,谁也不敢保证就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青岛歌剧院知难而上,不畏艰险,果断地迈出了向困难挑战的步伐,而且义无反顾的走下去,确实难能可贵。
马向阳是城里农科院的一个小干部,因为工作需要,被委任为大槐树村第一*。“第一*”是2010年前后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作为“帮扶”,一些地方和单位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帮扶村担任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带领广大村民脱贫致富。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就是依此背景拍摄的。马向阳心系百姓,无私无畏,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主持公道,秉持正义,是非分明,至始至终把乡亲们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电视剧播放后反映颇好,还被誉为“新形势下指导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生动教材”。而歌剧《马向阳下乡记》与同名电视剧同工异曲,脱胎于其,升华于其,令人耳目一新。
作为艺术形象,马向阳不仅是时代造就的楷模,同时又是广大农村急需的基层干部化身。将这样一个“高大上”作为“一号”形象来塑造,既符合“文化自信”的要求,也符合时代需要。所以,在选材上,青岛歌剧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准确而过硬。
艺术上的新探索。把一部几十集的电视剧浓缩成一部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歌剧,难度可想而知。但看过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再看同名歌剧,会发现,主要内容和人物冲突都较好的体现在舞台上。刘世荣,李云芳,老祖奶始终是剧中的“主要”人物,这为推进整个剧情起了关键作用。正由于人物选取的得当,唱段的设计上融入了“地方色彩”,使这部剧更贴近现实,更接地气。山东吕剧,山东快书,胶东方言,这些特色鲜明的地方艺术,尽管“浅尝即止”,但让观众觉得新奇稀罕甚至亲切。无形中增加了艺术吸引力,使该剧好看,耐看,喜欢看。
剧中的演唱秉承了歌剧的传统演唱形式,独唱,重唱,小合唱,合唱得到充分运用。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与突破,更值得一提。一是男声“挑大梁”,这在新中国歌剧舞台上有突破性的变化。回顾以往的歌剧,主唱基本框定于女声。江姐,韩英,小芹,喜儿,木兰等等,都是以女性作为主线而展开情节,女声是绝对的“主打”音色。而《马向阳下乡记》主唱的逆转,无疑改变了“男烘托女”的“定式”格局,更向传统歌剧靠拢,象征着“阳刚之气”责无旁贷的时代责任感。当然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唱腔设计的难度:如何更好的把中国和西方、现代与民族的演唱技法,有机统一和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马向阳下乡记》在这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剧中马向阳的大量唱段,无论是强弱,高低,快慢,断连,颤直,还是加入的戏曲元素,都处理得自然,和谐,娴熟,让马向阳的形象更加突出,高大。二是“配角”光彩生辉。四个“嚼舌根”的农村大嫂设计得巧妙,得体。她们时而夸张的表演,时而诙谐幽默的演绎,时而严肃认真的道白,不但起到了“换场过渡”的作用,还对剧情的发展、推进做了自然的“诠释”。这比传统的歌剧更大胆的融入了其他舞台艺术手段,使剧目更有特点,更容易被观众接受,有一种全新的视觉感。
正是把这些打破常规又自然和谐的艺术形式很好的融汇进来,才使得这台歌剧既有特色又有张力,更有亲和力。总导演黄定山把它定义为“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乡村喜歌剧风格”。应该是恰与其份。
预示着重归辉煌。青岛歌舞剧院大胆排演新歌剧,外行人听起来一定不以为然:歌剧院不演歌剧演什么?实际,一台歌剧下来不光要有担当的胆量和足够的资金,还需要独到的眼光和相当的实力。
青岛歌舞剧院有过曾经的辉煌,排演过像《柯山红日》、《江姐》这样的大戏,有一批艺术造诣较高的声乐演员,在各种舞台上经受过各种锻炼。这次参加《马向阳下乡记》演出的有五十多名歌唱演员,七十多名演奏人员。主要独唱演员虽然有外聘,但自己院团的演员也完全可以胜任。所以,通过这次“演练”,和赢得的掌声,会激励和鼓励青岛鼓舞剧院在今后的征程上,更大胆的,有信心的迈出更大的步伐。这层意义甚至超过一台剧目的成功。这正是文化自信最现实最有力的体现。
当然目前的《马向阳下乡记》还有一些不足,剧情不是很紧凑,有些细节还可以再打磨。比如有象征意义的大槐树在剧中作用体现的还欠巧妙、自然。应该自始至终将其贯穿在剧情中,这样立意会更突出,更鲜明,也更有主题性。马向阳女友的表现,“脸谱化”太重,影响了真实性:担任第一*是“有前途”的事,马向阳的女友怎么会犯傻屡屡做出那样的举动呢?这跟电视剧马向阳“移情别恋”显然不在一个创作点上。(王溱)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