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董仲舒诗词全集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06-04 15:50:06

李双

董仲舒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董仲舒诗词全集(1)

【原文1】

汉世宗孝武皇帝 建元元年(辛丑 公元前140年)
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馀人。

【译文】

汉武帝建元元年(辛丑 公元前140年)冬季,十月,汉武帝下诏,令大臣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人才,武帝亲自出题,围绕着古往今来治理天下的“道”,进行考试。参加考试的有一百多人。

【解析】

新皇帝登基后,“举荐贤良”是必走的流程,皇帝需要“新人”上台!汉武帝的题目是“以古今治道”,实际是要实行新的“治国”之策。

【原文2】

广川董仲舒对曰: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敝,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

【译文】

广川人董仲舒在回答说:

“所谓的‘道’,是指由此而达到天下大治的道路,仁、义、礼、乐都是推行‘道’的具体方法。所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去世之后,他的后代可以长期稳坐天下,国家几百年太平无事,这都是推行礼乐教化的功绩。凡是君主,没有人不希望自已的国家能安宁长存,但是政治昏乱、国家危亡的却很多。是用人不当,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是正道,所以国家政治一天比一天接近灭亡。周王朝有幽王、厉王时期出现衰败,并不是由于治国的道路不存在了,而是由于幽王、厉王不遵循治国之道。到了周宣王在位时,他仰慕过去先王的德政,恢复被淡忘的先王善政,弥补残缺,发扬周文王、周武王的功业,周代的王道再次焕发出灿烂的光彩,这是日夜不懈地推行好的治国方略而取得的成效。

【解析】

对于治国来说,“道”就是达到天下大治的道路;对于个人来说,“道”就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道理,实现“道”的方法就是“仁、义、礼、乐”。其中“礼乐”就是指教化。

【原文2】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译文】

“孔子说:‘人可以发扬光大道,而不是道弘扬人。’所以,国家的治乱兴亡在于君主自己,只要不是天意要改朝换代,统治权就不会丧失;君主的作为悖理错误,就会丧失统治地位。做君主的人,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整肃朝廷,整肃了朝廷才能用以整肃百官,整肃了百官才能用以整肃天下百姓,整肃了天下百姓才能用以整肃四方的夷狄各族。四方的夷狄各族都已整肃完毕,远近没有胆敢不统一于正道的,就没有邪气冲犯天地之间,因此阴阳谐和,风调雨顺,生物安和相处,百姓繁衍生息,所有象征辛福的东西和可以招致吉祥事,全都出现,这就是王道的最佳境界了!

【解析】

王道就是以“君主”为核心,以“君主正心”而整肃朝廷、百官和百姓和四方,就会达到秩序井然,万民繁衍生息,从而招致祥瑞。“正心”可以理解为统一思想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必须于“君主之心”保持一致。

【原文3】

“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

【译文】

“孔子说:‘凤凰不来,黄河也不出现图画,我算完了!’他认为自己的德行本可招致这些祥瑞,但因为身分卑贱不能招致,而感到悲哀。现在,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居得以招致祥端的尊位,手持可以招致祥瑞的权势,又有能够招致祥瑞的资质;品行高尚而恩德深厚,聪明而心地善良,爱护百姓而尊重贤士,可称得上是仁义君主了。但是,天地没有相应的表示,祥瑞没有出现,原因何在?

【解析】

极高的“德行”,贵重的尊位、权势和深厚的恩德品行、爱护百姓尊重贤士的个人仁德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道”。

【原文4】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圣王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行五六百岁尚示败也。

【译文】

主要在于没有推行教化,百姓没有走上正路。百姓追逐财利,就如同水流向低处一样,不用教化筑成堤,就不能阻止。古代英明的君主深知此理,所以面南为王治理天下时,没有不把教化作为根本大事的。建立太学,以便在国家兴起教化,兴办学府,以便在地方城邑中开导民众,用仁引导百姓,用义勉励百姓,用礼治理百姓,当时的刑罚很轻而没有人触犯法禁,其原因在于推行了教化而社会风俗很好。圣明的君主继承乱世道,首先要把它的一切残余全部扫除,还要推行教化,提高教化;教化已见明效,好的社会风俗已经形成,子孙后代沿袭不变,实行五六百年也不会衰败。

【解析】

使百姓走上“正道”的途径在于教化百姓。教化百姓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太学”,在全国各地兴起教化之风,以“仁义”之学导勉励百姓,以”礼仪“之学来规范百姓的行为。而圣明的君主继承乱世首先要扫除一切残余,也要同时推行教化,才能建立新的社会风俗,统治才能延续。

【原文5】

秦灭先圣之道,为苟且之治,故立十四年而亡,其遗毒馀烈至今未灭,习俗薄恶,人民嚚顽,抵冒殊扞,熟烂如此之甚者也。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译文】

秦朝毁弃先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实行不顾长远、只顾眼前的统治方法,所以立国仅有十四年就灭亡了。秦遗留下来的恶劣影响至今还没有清除,导致社会风俗浅薄恶劣,百姓不讲忠信德义,抵触冒犯,殊死反抗,风俗竟然败坏到如此程度。我私下做了这样一个比喻:琴瑟声音不和谐,严重时必须解下旧弦,更换新弦,才可以弹奏;实施统治遇到了阻碍,严重时一定要加以改变,才能治理好国家。所以,自从汉朝得到天下以来,一直想治理好国家,但至今没有治理得好,其原因就在于应当实行改革的时候而没有实行改革。

【解析】

秦朝子所以仅十四年而亡就是因为摒弃了“圣王之道”,所以只做”苟且“之治。秦朝遗留下来的“恶俗”至今还未消除,所以,做好的方式是“改弦易张”,“更换”以往的统治政策,不再延续秦朝的统治制度。

【进一步解析】

汉武帝“举荐贤良”的真实目的是找到新的“治国之道”,而这个“治国之道”必须要以“君主正心“为核心,也就是董仲舒所讲的”正道“!

“正道”的核心是重新教化百姓,而教化百姓的途径就是建立“太学”(国家学院),兴起教化之风。二是扫除前朝(秦朝)遗留的“恶风”,彻底改革前朝“秦朝”的治理国家的制度。

公司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要进入新的阶段,而新的阶段必须要改革新的“治理政策”。而这个改革必须以改革“行业大弊端”为核心。

公司创立成功的原因是解决了社会问题、行业问题或者是消费者问题;公司的稳固期是进一步优化了解决社会问题、行业问题或者是消费者问题的方案;而公司的发展期则是以解决”行业大弊端“为主了。而解决这个“行业大弊端”的核心是建立行业“正道”,也就是以公司核心价值观为主的行业发展之道,而推行“正道”的方式就是建立“商学院”,以自身“正道、正心”来教化行业的从业者或者从业公司,直此以往我们就会成为行业的“君王”统治者,这也是文中所讲的“祥瑞”。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