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12日晚和13日晚,上海昆剧团携昆曲《牡丹亭》,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中国文化中心和沃德维尔剧院连演两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个至情至性、至纯至美的中国爱情故事,在欧洲找到了众多知音。
观众“一座难求”
早在一个多月前,上海昆剧团携《牡丹亭》来比利时献演的消息就已经在布鲁塞尔的华人圈,以及中国文化爱好者之间传开了。对于这两场演出,很多“昆迷”可谓期盼已久。演出的两个晚上,当地最低气温都已经降至0度左右,13日晚更是碰上了时断时续的大雨。但恶劣的天气没能阻挡观众的热情。两场演出都是晚上7点30开始,而7点不到,观众就已经提前进场,屏息静待了。
昆曲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阶门类”,在国内都常有“曲高和寡”之忧,在欧洲能找到观众吗?对于这个疑问,上海昆剧团副团长冯元君表示,在三年前,上海昆剧团就已经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演出了《牡丹亭》最经典的三折戏,当时观众的热情让人印象深刻,所以此次带来了整本戏。据记者了解得知,在《牡丹亭》演出预告发布之后,观众席位很快被抢光,观众注册通道早早关闭。一座难求的盛况之下,想观看而未能看成的观众大有人在。
演出美仑美奂
谈及昆曲之美,作家白先勇曾经说过:“我在外国生活几十年,看了很多西方的东西,他们确实是了不得。但我回到自己家里一看,昆曲是我们后院最美的牡丹花。” 《牡丹亭》是昆曲中最经典的剧目,系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所著,该剧与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几近同时著就,是东西方表现爱情主题作品的不朽之作。
此次上海昆剧团派出了国家一级演员余彬、白玉兰戏剧奖新人主角奖获得者卫立、优秀青年演员陶思妤等演绎《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幽媾》《婚走》等七出折子戏。唱腔优雅婉转、余韵袅袅,表演华丽流畅、美仑美奂,让观众一睹柳梦梅和杜丽娘因梦结缘,为了爱情“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传奇故事的全貌,过足了原汁原味的“昆曲瘾”。记者注意到,很多欧洲观众都是有备而来——当台上唱到“游园·皂罗袍”等经典唱段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掏出手机,录像留念。
欧洲观众眼里的杜丽娘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看惯了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欧洲观众,又是如何理解《牡丹亭》的呢?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昆曲的鉴赏门槛很高。此次演出吸引到的欧洲观众,不少人都对中国文化和昆剧艺术有一定了解。三年前,观众桑德先生就已欣赏过《牡丹亭》,此次可算是“二刷”了,他眼里的杜丽娘是一位勇敢追求爱情的女子。“在古代中国,女性要压抑情感,不能自由恋爱。但爱是一种人类的天性。她因为园林里春天的景色激发了爱情,她的勇敢最让我感动。”
也有一些初次接触昆曲的欧洲观众需要动用自己的文化背景去理解剧情。演出结束后,坐在记者邻座的伊莎贝拉小姐问道:“那位女士是死去了吗?为什么有鬼魂的出现?然后她又结婚了呢?”记者努力向她解释:“她因为思念情人,所以忧伤而死。然而,情人的爱情又使她复活了。当然,这是一种艺术手段,用来说明爱情力量的伟大。” 伊莎贝拉小姐若有所悟:“欧洲也有这样的故事。一位王子用亲吻使睡美人醒来,这就是爱情的力量。杜丽娘就是中国的睡美人!”
让昆曲走向世界
昆曲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与历史上的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这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一直是上海昆剧团思考和探索实践的课题。
近些年来,上海昆剧团足迹遍及欧美亚三大洲,频频登上国际一流剧院,亮相顶尖国际艺术节,推动昆曲海外普及推广,让昆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感知中国文化的标识。特别是2016年恰逢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上昆开启《临川四梦》世界巡回演出,至今已超过60场。2018年,《临川四梦》参演柏林艺术节,德国《每日镜报》以“致敬中国昆曲”为题予以报道。同年,“美国园林”版昆曲《游园》在洛杉矶驻场演出2个月,开创首次在海外实景演出的先河。
上昆走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牡丹亭》演出现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于秀芬表示,上海作为一座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伟大城市,近年来一直注重加强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比利时,以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为平台,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通过文艺演出、展览讲座、思想对话、文化体验、旅游推介、电影展映等活动,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比、中欧文化交流互鉴。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