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敏华最后的下场,顾敏华怎么死的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06-08 13:27:50

兴衰时代

在知乎上搜“厂矿子弟”,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厂矿子弟总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千禧年以前,对于大多数国营厂矿来说,在厂里上班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好工作。

95后的乔安是山东沾化人,一家三口在沾化电厂生活了25年。沾化电厂始建于1975年,最初为加快胜利油田的开发,解决鲁宁石油管线急需用电的问题而建。

乔安的妈妈曾是厂子弟中学的英语老师。乔安回忆,妈妈是免费的师范生,按规定,毕业后应该进地方上的公立学校教书,但姥姥姥爷觉得厂里福利好,愣是在90年代初凑出了5000元违约金,让妈妈进了厂里的中学。

顾敏华最后的下场,顾敏华怎么死的(13)

乔安妈妈年轻时在沾化子弟中学当老师

电厂里的生活便利且舒适。每个周末,电厂都会派班车送职工去附近的滨州、淄博或者济南购物。冬天暖气总是开得很足,人们在家穿短袖,吃冰棒,热到时不时要开窗伸头出去透透气。

厂里24小时不间断向职工家庭供应热水,一打开水龙头就是源源不断的热水。住在县城里的亲戚,冬天会特意去乔安家洗澡。乔安直到上了高中,在外租房后,才知道原来普通人家是需要装热水器的。

顾敏华最后的下场,顾敏华怎么死的(14)

乔安和表哥在厂里玩

常琳记得,小时候,父母工作的单位总会定期发放米、面、油、水果等生活物资。外婆的五个子女都是厂职工,每人都会带一部分回去孝敬老人,外婆家的小阳台常年堆满了食物,总也吃不完。

每年暑假,厂里还会组织公费旅游,常琳跟着妈妈坐飞机去了许多地方,那是她少有的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

脱口秀演员李诞也是厂矿子弟,幼时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的一片烧碱矿区生活,“那时候福利好到什么程度?在草原深处,我们天天都能吃到新鲜的海鲜”,李诞曾在采访里说。

然而,如此安逸、小康的厂矿生活,终究是随着国企改革的到来划下了终止符。

90年代中期,为了推动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大力开展减员增效,下岗潮波及全国。在近些年火爆的东北文学中,双雪涛,班宇,郑执等青年作家都以此为主题,创作了小说。

顾敏华最后的下场,顾敏华怎么死的(15)

电影《钢的琴》

最先受到冲击的,是依附于工厂生存的各生活服务部门。

1997年,在沈阳读完大学的潘一掷想回厂职工医院工作,却发现工厂已经很不景气,医院许多大夫也早已辞职。

生活区一眼望去空荡荡,街上走的都是老弱妇孺,连路灯也只开一半。从前的职工纷纷南下谋生计,潘一掷只好去了深圳的一家医疗公司上班。

也是在同一时期,乔安的妈妈离开了教书近10年的子弟中学,进入电厂做行政工作。“1999年以前,厂里的学校可辉煌了,我妈的教学水平也全县闻名”,乔安感到惋惜,“但是后来学校没落了,我妈也不当老师了”。

厂区渐渐衰落,越来越多的厂子弟离开了从小生活的地方。

常琳小学毕业以后,就去了市里读初中。一家三口搬去市区居住,父母每天坐通勤车去厂里上班,常琳只有过年才会回去看望外公外婆。又过了几年,外公外婆也搬去了市区,常琳便再也没有回厂的理由。

顾敏华最后的下场,顾敏华怎么死的(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