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换做手塚老师,他肯定会把娜乌西卡写死。然后王虫会带着娜乌西卡回到森林,看得观众一把鼻涕一把泪。我心想,打死我也不这么干!(《风之归所:从娜乌西卡到千寻的轨迹》)
于是,我大胆假设:宫崎骏打造的《风之谷》,就是剔除了手塚式厌世主义的《森林大帝》。这一倾向不仅体现在故事的结局中。只要对这两部作品稍加比较,就能发现许多共同点,但两者在故事性上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森林大帝》中,手塚一直在对比动物世界与人类世界,却没有在此过程中立体构筑某个主题。雷欧的儿子鲁内不幸落入马戏团之手,残酷的现实打破了他对文明的幻想。大象帕古拉厌恶文明,身患传染病的儿子比佐却得到了人类的救助,帕古拉也因此对人类的态度改观——这样的桥段在整部作品中反复出现。然而,桥段的潜台词可以归纳为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是自然好呢,还是人类好呢?”而且这个问题绝不会有进一步的升华。
最终,月亮山探险队的唯一幸存者西盖老爷子感慨万千地说道:
月亮山啊……我们真的战胜了非洲吗?……莫非,这不过是人类的自以为是……(此后为旁白)在非洲,万物皆为大自然所吸收……自然,也许正从容不迫地俯视着妄图挑战她的人……(《手塚治虫漫画全集I:森林大帝①》)
“是自然好呢,还是人类好呢?”直到故事的最后,手塚治虫还是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
宫崎骏打造《风之谷》的目的,也许正是“克服这种没有终点的无常观”。如果我没有猜错,那就意味着宫崎与手塚的战争整整持续了30多年。
[1] 即“零式战斗机”,在“二战”期间,它是日本海军的主力战斗机。
[2] 《白蛇传》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
[3] 1961年,当时与东映动画合约到期的手塚治虫在东京都练马区创立了手塚动画制作公司(手塚動画プロダクション)。1962年,手塚动画制作公司改名为株式会社虫制作公司。虫制作首开日本的电视动画制作,旗下有《铁臂阿童木》《缎带骑士》《森林大帝》《多罗罗》《明日之丈》等电视动画。
02 东映动画与全动作动画[1]大塚康生[2]与高畑勋
作者 樫原辰郎
日本动画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大正时代。大正六年(1917年),一位名叫“下川凹夫”的漫画家发表了日本第一部动画作品《芋川椋三玄关・一番之卷》。与此同时,下川的同门寺内准一与日本画家北山清太郎[3]也以各自开发的制作手法制作了动画,只是作品的发表时间比下川晚了几个月。日本人为什么会在那个时候扎堆制作动画呢?因为外国人制作的动画备受好评,日本人自然不甘落后。不过同时涌现3位动画作家着实了不起。他们活跃在制作一线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北山在不久后便被请去了日活[4]。他采用了多人制作一部动画的“工作室体系”,为日后的北山电影制作所奠定了基础。北山的下属里就有东映动画的创始人山本早苗(原名山本善次郎)。后来,北山电影制作所在关东大地震中灰飞烟灭,北山也离开了动画行业,但山本借此机会自立门户。在灾后复兴的过程中,政冈宪三[5]、村田安司[6]、薮下泰司[7]、濑尾光世[8]等人才崭露头角,日本的动画产业也是盛况空前。
其中,政冈制作的《蜘蛛与郁金香》水平过人。通过YouTube看到这部作品的外国观众对其也是叹为观止。二战前的“日本动画”就是“高水平”的代名词。
在“二战”结束后的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政冈与山本在东宝的援助下成立了“日本动画”。昭和二十七年(1952年),公司改名为“日动映画”。后来,该公司受东映所托,制作了几部短篇动画作品,并借此机会成为东映教育映画的附属公司。
昭和三十一年(1956年),政冈与山本创立的公司又改名了——大名鼎鼎的东映动画就此诞生。
此时,迪士尼接连发布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长篇动画电影,把弗莱舍工作室等竞争对手甩在后头,稳固了世界头号动画制作公司的地位。
昭和二十五年(1950年),在“二战”前制作的《白雪公主》( Snow White)在日本首次公映。一年后,让手塚治虫去电影院看了足足80次的传奇大作《小鹿斑比》( Bambi)也在日本公映了。全动作动画那摄人心魄的魅力,令大战之后的日本人如痴如醉。
美国本就是电影大国。早在二战打响之前,它便是举世瞩目的动画大国。
美国动画先驱温瑟・麦凯(Winsor McCay)[9]创造了“会动的漫画”。开拓者弗莱舍兄弟、天才特克斯・艾弗里(Tex Avery)[10]更是让美国的动画产业热闹纷呈。在这种群雄割据的状态下,美国人华特・迪士尼(W Disney)[11]在工作室型制作模式与虚拟角色经济等层面雄霸一方。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打造出一部部长篇动画电影,那画面美得好似会动的画作。在“二战”结束后,迪士尼的作品纷纷登陆日本。
东映动画在创立之初定下的目标,就是成为“东方的迪士尼”。看到迪士尼的作品,所有日本动画人都产生了同一个念头:迪士尼的实力如此强大,正面抗衡绝无胜算。既然如此,日本的动画就应该以东方文化为舞台,以“亚洲味”为卖点。
昭和三十三年(1958年),东映动画以《白蛇传》为契机正式进军长篇彩色动画电影领域。故事的原型是中国的民间传说。其实在两年前,东宝推出过一部题材类似的真人电影,名为《白夫人的妖恋》[12],它是日本首部全彩色特摄[13]电影。特效导演由大名鼎鼎的圆谷英二[14]担任。他在此片上映的两年前刚刚打造了广受好评的《哥斯拉》。《白夫人的妖恋》在香港十分卖座,所以东映才选择了同样的题材。(顺便一提,《白夫人的妖恋》改编自林房雄[15]在中国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就的小说《白夫人的妖术》,但《白蛇传》并没有根据这部小说改编。)
早在日本动画方兴未艾时,动画人们就考虑到了外国市场。
《白蛇传》的编剧及导演是薮下泰司,原画由大工原章和森康二负责,当时还很年轻的大塚康生也参与了本片的动画环节。在二战前为日本动画奠定了基础的老一代动画人与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动画人通力合作,才有了我们所熟悉的《白蛇传》。它的画面流畅而优美,备受世人好评。电影上映时,高畑勋已经接到了东映的录用通知,而正在复习迎考的宫崎骏也被这部作品深深打动。大塚在著作《满头大汗地作画》中提到,宫崎骏说“《白蛇传》虽然是一部烂俗的爱情戏,但我当时正值高三,所以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不过他也说过,“拙劣的制作技术让我感到非常气愤”。
由此可见,宫崎骏对《白蛇传》抱有十分复杂的感情。不过如果没有这部作品,他也许就不会敲开东映动画的大门。从这个角度看,《白蛇传》也算是立下大功一件。
东京奥运会的前一年,即昭和三十八年(1963年),年轻的宫崎骏进入了“东方的迪士尼”。
此时,东映动画不仅制作动画电影,还进军了电视动画领域。只是手塚治虫领军的虫制作公司起步得更早一些,制作了日本首部电视动画《铁臂阿童木》。宫崎骏入职之后,日本动画界正式迎来了它的转型期。
大塚康生比宫崎骏年长近10岁,高畑勋则比他大5岁。三位动画大师齐聚一堂,接连打造出改写日本动画史的杰作……
宫崎骏入职时还很年轻,但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他在不久后便开始崭露头角。在东映制作它的第八部动画电影《格列佛的宇宙旅行》时,菜鸟宫崎骏竟然向导演黑田昌郎与负责原画的永泽询大胆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并成功说服前辈们修改了全片最为关键的结尾的其中1卡(cut)。刚进公司就敢兴风作浪,不得不说宫崎骏胆识过人,但黑田与永泽的气度也着实了得。没有宽阔的胸襟,就不会接受年轻人的意见。
其实,当时的东映动画可谓风雨飘摇——他们以《狼少年肯》进军电视动画界时,需要大幅度调整制作体系,以适应电视动画的需求。但此时的东映并没有制作电视动画的经验与知识,这也导致许多老员工毅然离职。
《格列佛的宇宙旅行》的制作工作也因为调整所造成的种种问题而一度中断,昭和四十年(1965年),该片才得以大功告成。
不久后,企划部长委托大塚担任东映下一部长篇作品的作画导演。而大塚提交的企划案正是《龙子太郎》。大塚希望高畑勋担任本作品的总导演。他早已看出,年轻的高畑有着过人的实力。
谁知好事多磨。大塚为了打造一部背景更为宏大的作品,向公司提交了一份全新的企划案。
以阿伊努[16]民族叙事诗《春榆的太阳》为蓝本的企划案就此诞生,但公司迟迟没有为这部作品亮绿灯——因为描写阿伊努人的电影《柯谭的口哨》票房惨淡。于是大塚就将《春榆的太阳》的舞台从北海道改成北欧,并将作品名改为《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17]。这回,公司高层总算点头了。但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春榆的太阳》以深泽一夫创作的人偶剧为基础,因此《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的编剧也由他担任。他很快就写好初稿,但最终的成品与初稿相距甚远。
制作人员悉心研究剧本的内容,塑造角色形象,并反复讨论剧情。在大家不断修改剧本的过程中,宫崎骏逐渐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他绘制了好几张原创素描,并与高畑深入研究剧情的走向。新人宫崎骏与高畑勋的组合成了制作班组的核心。据说,当时大塚将与剧情有关的工作全部交给了他们,自己则专心提炼角色形象。
众所周知,宫崎骏与高畑勋在日后合力打造出许多杰作,而《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正是他们的第一次合作。从这个角度看,这部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塚、高畑与宫崎也是东映动画工会的重要成员,平时常会围绕动画展开激烈的讨论。高畑勋特别喜爱法国动画作家保罗・古里莫(Paul Grimault)[18]的杰作《斜眼暴君》,而宫崎骏也是这部作品的忠实粉丝。苏联制作的《冰雪女王》[19]也深得两人的喜爱。他们都想制作出这类成年人也愿意看的严肃正统派动画。他们打造的作品中也不乏《斜眼暴君》与《冰雪女王》的影子。
总而言之,他们怀着满腔热血,希望将《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打造成史无前例的佳作。然而,这份热情反而勒住了他们的喉咙。制作日程大幅滞后,制作成本也一路飞涨。
昭和四十一年(1966年)秋天,公司叫停了《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次年1月,制作工作重启,但整整一年后成品才宣告完工。耗费的制作成本高达1.3亿日元,几乎是原计划的两倍。
这便是日本动画史上最具争议性,亦有最高杰作之称的《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的诞生之路。
这部历经千辛万苦的作品于昭和四十三年(1968年)公映,却没能吸引大量的观众,票房成绩极不理想。原因显而易见:它的主题太过沉重,突出了登场人物的烦恼,无法让孩子享受观影的乐趣。如果这部影片是在“宅文化”遍地开花的今天上映也就罢了,可在当时,大学生和走上社会的成年人不太会走进影院观赏动画电影。
后来,宫崎骏以原画作家的身份参与了东映的两部杰作。
其中一部就是著名的《穿长靴的猫》(编剧:井上久)。它与《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风格迥异,幽默而明快,主人公佩罗更是成了东映动画的吉祥物。
另一部是《动物宝岛》(宫崎骏兼任原画与创意设计)。它是一部冒险电影,与日后的《天空之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堪称吉卜力作品的原点。在昭和四十六年(1971年),宫崎骏与高畑勋等人一同离开东映动画。全新的舞台正等待着他们大展拳脚。
[1] 传统动画的表现手段和技术包括全动作动画(Full animation)、有限动画(Limited animation)、转描机技术(Rotoscoping)等。全动画是指在制作动画时,精准和逼真地表现各个动作,但这种类型的动画对画面本身的质量有非常高的要求,追求精致的细节和丰富的色彩,所以这种类型的作品往往拥有非常高的质量,但制作时也非常耗时耗力。
[2] 大塚康生(1931—),岛根县出身的动画师,在20世纪60—80年代与动画导演高畑勋及宫崎骏等人合力制作了多部作品。
[3] 北山清太郎(1888—1945),日本画家、动画导演,1913年用纸张与墨水画出了最早的动画。1917年制作了《猿蟹合战》《猫与鼠》及《恶作剧的邮筒》。因为将字幕加在无声电影上而获得商机。
[4] 日活株式会社,日本五大电影公司之一。
[5] 政冈宪三(1898—1988),动画导演,1932年首次制作有声动画《力与世间女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政冈宪三与濑尾光世(“桃太郎”系列主要导演)还拍摄了许多美化军国主义、鼓吹侵略的“国策”动画片,如“桃太郎”系列。虽然只是满足了日本军部的政治需求,但也促进了日本动画界在战斗、爆炸等动画画面技术处理方面的进步。
[6] 村田安司(1898—1966),动画导演,主要作品有《太郎的火车》《动物村的运动会》等。
[7] 薮下泰司(1903—1986),动画导演,主要作品有《白蛇传》《西游记》《安寿和厨子王丸》等。
[8] 濑尾光世(1911—2010),动画导演,主要作品有“桃太郎”系列。
[9] 温瑟・麦凯(Winsor McCay,1871—1934),动画电影史上首位大师级人物。他早期的报纸漫画和动画作品为后来所有的动漫艺术创作树立了标准。
[10] 特克斯・艾弗里(Tex Avery,1908—1980),美国动画大师。
[11] 华特・迪士尼(W Disney,1901—1966),世界著名的电影制片人、导演、剧作家、配音演员和动画师。他对梦想的勇敢追求、卓越的洞察力和对商业敏锐的眼光使他成为著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至今为止,他仍是世界上获得奥斯卡奖最多的人。
[12] 这部电影由东宝株式会社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共同制作,在第六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中获奖。
[13] 专指日本制作的使用电影特技的影片,《奥特曼》《假面骑士》《超级战队》就是典型的特摄片。
[14] 圆谷英二(1901—1970),电影特效导演、摄影师、发明家。于1963年在东京创建了圆谷制作公司。他在日本当代的特摄电影和哥斯拉系列电影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被后人誉为“特摄之父”、“特摄之神”。
[15] 林房雄(1903—1975),超国家主义小说家,著有《都会双曲线》《青年》等。
[16] 日本的少数民族。
[17] 香港的中国电视公司自1973年起,曾以《华伦王子》的译名多次播放本片的中文配音版。而亚洲电视则在1987年以《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之名播出。
[18] 保罗・古里莫(Paul Grimault,1905—1994),法国动画电影大师,也被誉为法国当代最杰出的动画导演。代表作有《国王与小鸟》等。
[19] 1957年苏联制作的动画电影,原题为Снежнаякоролева。
03 苦战电视动画与有限动画的纠葛
作者 樫原辰郎
做完《穿长靴的猫》后,大塚康生便从东映动画跳槽到A制作公司(即后来的SHIN-EI动画公司[1])。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东映动画的元老——楠部大吉郎。他在东映动画的第二部电视动画作品《少年忍者风之藤丸》中担任作画导演一职,能力自然了得。后来,他因种种问题自立门户,打造出《巨人之星》等席卷动画界的热门作品。
如前所述,东映动画在进军电视动画界时不得不大幅调整原有的制作体系。耗时3年完成的《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虽然特殊,但制作动画电影本来就是一项耗时耗钱的工作。每周制作1集30分钟不到的电视动画本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日本首部电视动画《铁臂阿童木》偏偏是每周1集,雷打不动。所以,东映也要每周推出1集《狼少年肯》或《少年忍者风之藤丸》,否则就无法进军电视台。太过紧张的制作日程导致诸多问题,活活逼走了《狼少年肯》的导演月冈贞夫以及《少年忍者风之藤丸》的作画导演楠部。从某种角度看,这都得怪《铁臂阿童木》把“不可能”变为“可能”。《铁臂阿童木》是如何保证1周1集的呢?关键在于“有限动画”4个字。
电影是每秒24帧,所以动画片也需要每秒拍摄24张画。这样制作出的动画就是以迪士尼为代表的“全动作动画”。全动作动画费时费力,成本之高就更不用说了。“有限动画”则是另一种制作手法,同一张画可以连续拍摄2—3帧。所以与全动作动画相比,有限动画的动作会更僵硬一些。
起初,东映动画的作品都是每秒使用12张图,也就是1张图要拍2帧的有限动画。但需要描写细腻动作时,他们也会使用全动作的制作手法。如此制作出的作品虽然不及迪士尼那般华美梦幻,却也能打造出流畅的动态。
而虫制作公司的《铁臂阿童木》基本都是1秒3帧,且阿童木飞天的场景是循环使用的,因此它的画面相当粗糙。第一次观看《铁臂阿童木》时,东映动画的工作人员们都大跌眼镜,因为它的质量实在太差了。然而,如果不是手塚引进了有限动画与循环使用的制作手法,日本的电视动画恐怕也不会有今日的繁荣景象。
令人震惊的是,无异于“豆腐渣工程”的《铁臂阿童木》居然耗费了庞大的制作经费,远超电视台支付的播出费。手塚只能用自己的漫画收入弥补赤字。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他的做法只能用“无谋”二字来形容。他用尽一切手段,只为成为日本动画的第一人。最终,债台高筑的虫制作公司于昭和四十八年(1973年)*。
虫制作在动画界与电视界掀起了一场革命,但与此同时,它也在动画师的报酬与劳动条件等方面留下了重重隐患,成了业界老大难问题的源头。
总而言之,《铁臂阿童木》这部作品还是颇受欢迎的,各大制作公司开始争相制作电视动画,而日本动画界也迎来了全新的时代。A制作公司便诞生于这样一个动画新时代。
大塚还在东映动画工作时,曾提交过一份企划案,希望将在周刊《漫画ACTION》[2]上连载的《鲁邦三世》(作者为加藤一彦[3])制作成动画电影。他还参与了样片的制作。离开东映动画之后,他又在A制作公司制作了《鲁邦三世》的样片。虽然电影版的企划案无疾而终,但A制作公司在后来成功推出了电视动画版的《鲁邦三世》,而它也成为经久不衰的动画经典。
然而,经典并不是一日炼成的。导演大隅正秋与大塚一心想将《鲁邦三世》打造成前所未有的“成人向”动画大作,无奈收视率始终低迷,连第1集的收视率都不尽如人意。这部作品的问题与《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一样,走在了时代的前头。短短数集之后,《鲁邦三世》不得不大幅调整剧情走向,为冷酷而富有虚无主义色彩的鲁邦奠定基础的大隅也退出了制作组。
此时,刚从东映动画辞职的高畑勋与宫崎骏也进入了A制作公司。大塚便将他们拉进了《鲁邦三世》制作组。这正是《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三人组的再聚首!
在作品播出期间换人会产生种种问题,好在“高畑宫崎组合”在本作的后半部分确立了自己的风格,为他们日后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鲁邦三世》仅播出了23集就被腰斩,但重播时好评如潮,催生出了电视重制版与剧场版。“首次播出时因收视率低迷惨遭腰斩,重播时人气升温,进而衍生出续集与剧场版”——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宇宙战舰大和号》《机动战士高达》等名垂青史的经典作品上。这也许是因为伟大的作品总是领先于时代吧。
《鲁邦三世》结束后,“三剑客”大塚、高畑与宫崎再次酝酿起动画电影。当时,中国政府向上野动物园捐赠了一对大熊猫,它们名叫“康康”与“兰兰”,在全日本掀起了一股“熊猫热”。东映动画顺势推出了《小熊猫大冒险》,而东京电影公司则决定制作《熊猫家族》两部曲[4]。
高畑与宫崎负责构思故事情节,大塚则担任作画导演(跟《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一样)。看过《熊猫家族》的人一定会发现,它与日后的吉卜力作品有着许多共同点。
熊猫爸爸身形壮硕,长得颇像龙猫。女主角米米和《龙猫》中的梅伊一般大。难怪不少人将《熊猫家族》视作《龙猫》的原型。
后来,大塚参与了《魔投手》的制作工作,高畑与宫崎则跳槽去了瑞鹰映像公司。这对黄金搭档,即将打造出日本动画史上的顶级杰作。
昭和四十九年(1974年)1月在富士电视台播出的《阿尔卑斯山的少女》以约翰娜・施皮里(Johanna Spyri)[5]的小说《海蒂》( Heidi)为蓝本,描写在阿尔卑斯山的大自然中生活的少女海蒂的故事。当故事的舞台转移到德国的法兰克福后,情节愈发严肃紧凑,扣人心弦,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拜其所赐,同一时间段播出的《宇宙战舰大和号》和《猴子的军团》[6]都被腰斩了。《阿尔卑斯山的少女》的总导演为高畑勋,场面设定、画面构成由宫崎骏负责,角色设计、作画导演是同一年和高畑进入东映动画,并在《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中负责原画的老手小田部羊一。想当年,高畑和他的同事们在《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中注入了严肃的剧情,吓跑了无数儿童观众。但今时不同往日,他们终于以严肃的剧情打造出了人气大作。
为了将阿尔卑斯山的世界描写得更加真实,还原当地的自然风光与当地人的生活,剧组远赴当地取景,做了万全的准备。故事情节富有现实主义色彩,但片头动画充满了宫崎骏式的奇幻描写。海蒂坐着秋千从天而降,飞到云端,在空中翱翔,好不欢快。片尾动画有一段小山羊列队前进的画面,与《龙猫》和其他吉卜力作品的片尾动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总而言之,《阿尔卑斯山的少女》画面精美、情节精彩、角色精良,瞬间提升了电视动画的层次,是有口皆碑的杰作。40余年过去,海蒂在最后一集所说的台词“可拉拉站起来了!”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这部作品因“取景”而大获成功,因此高畑勋在制作《三千里寻母记》时也远赴国外,以便描绘出更精致的风景。自不用说,本作的背景设定与画面构成也是由宫崎骏负责,作画导演为小田部,编剧则是在《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合作过的深泽一夫。要是大塚也在,就能为叫好不叫座的《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报仇雪恨了。
《三千里寻母记》的质量的确大大超出了《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与《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意大利少年马可・罗西的母亲在前往阿根廷打工后音讯全无。为了寻找母亲,马可踏上了遥远的征途……故事的主线虽然简单,每一集却精彩纷呈。小男孩独自上路已经叫人捏了一把汗,谁知他出发没多久,盘缠就被小偷摸走了。他在旅途中遭遇了种种艰难困苦,但也有好心人出手相助。好容易快见到母亲了,却发现母亲已经去了其他地方,于是只能继续找。紧张的剧情持续了整整一年,根本不给观众打哈欠的闲工夫。仔细想来,这部作品虽然有些烂俗亲情剧的味道,整体结构却更接近于连续剧。这样的剧本最适合电视动画了。其实《三千里寻母记》的蓝本是意大利作家爱德蒙多・德・亚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7]的小说《爱的教育》( Cuore)中收录的短篇小说。能把一篇小短文做成恢宏的叙事诗实属不易。不得不说,高畑宫崎组合手感正旺。
顺便一提,动画的原创女主角菲欧莉娜(虽然是女主角,但也只是偶尔露个面而已)就是《未来少年柯南》[8]中的“拉娜”的原型。
昭和五十三年(1978年),动画界迎来了《未来少年柯南》的时代。这也是宫崎骏首次执导的作品。在本作品中,他与阔别已久的大塚康生再度合作。高畑也参与了其中的几集,但宫崎与大塚对《未来少年柯南》的影响更大。三剑客分久必合,再度聚首时,就能打造出名垂千古的佳作。
《未来少年柯南》的原作虽是亚历山大・凯伊(Alexander Key)[9]的《被遗忘的人》( The Incredible Tide),但宫崎骏对剧情进行了大幅调整,所以《未来少年柯南》几乎与原创作品无异。
这部作品的有趣之处在于,角色设定、机械设计、场景设定、大道具与小道具均由宫崎与大塚两人分担。两位机械迷的通力合作孕育出了无数魅力十足的机械,也让一个个鲜活的角色跃然纸上。
《未来少年柯南》共26集,每集30分钟,但NHK频道没有广告,所以每集的实际播出时间比那些在民营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更长。正因为如此,《未来少年柯南》才会给观众留下看得过瘾的印象。总而言之,它是全体制作人员全力打造的杰作。片中的柯南总是在奔跑,甚至在半空中的机翼上跑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违反物理规律的描写,也许是因为宫崎骏“用力过猛”了吧(在《风之谷》的滑翔翼飞行场景中,这一倾向表现得更为明显)。
“连续剧”作家宫崎骏在他的下一部作品——《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中释放出了积蓄多年的能量,给人留下了他已尽情燃烧的印象。
然而,《未来少年柯南》在NHK首次播出时收视率并不理想。直到民营电视台重播时,人气才逐渐上升。
在《未来少年柯南》完成后的第二年,宫崎骏执导了他的首部长篇动画电影《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它堪称《鲁邦三世》系列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活力十足的冒险大戏,可惜票房并不尽如人意。
《未来少年柯南》与《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的人气都不太旺,宫崎骏的创作活动也因此暂收锋芒。好在各地的名画座[10]与电视台多次放映了《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为此片拉到了不少忠实观众。
宫崎骏心中的“熔岩”逐渐升温,下一部大作呼之欲出。万众瞩目的《风之谷》即将粉墨登场。
[1] SHIN-EI在日语中意为“新的A”。
[2] 双叶社发行的青年漫画杂志。1967年7月创刊。2003年曾一度停刊,翌年复刊,现在每隔一周出版一次。
[3] 加藤一彦(1937—),漫画家,笔名是Monkey Punch。
[4] 当时A制作公司是东京电影公司的专属外包公司。
[5] 约翰娜・施皮里(Johanna Spyri,1827—1901),儿童文学作家,出生于瑞士,最有名的作品就是《海蒂》。
[6] 圆谷制作公司打造的SF特摄片。
[7] 爱德蒙多・德・亚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1846—1908),意大利小说家,其最受欢迎的作品是儿童小说《爱的教育》(直译为《心》)。这是一部日记体小说,情感丰富且文笔优美,全书共100篇文章,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10个月日记,他的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小故事,其中《少年笔耕》《寻母三千里》等段落尤为知名。
[8] 又译为《高立的未来世界》,台湾中华电视公司曾经购得此部动画,并译为《阿丹历险记》,不过最后并未播出,后来由中视购入并播映。
[9] 亚历山大・凯伊(Alexander Key,1904—1979),美国科幻作家。
[10] 名画座是日本主要放映老电影的电影院。
04 邂逅德间康快成立吉卜力工作室
作者 角田亮
宫崎骏首次执导的动画电影《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成为首部拿下动画电影权威奖项——大藤信郎奖的商业电影,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却是叫好不叫座。宫崎骏一边酝酿下一部作品,一边与高畑勋制作日美合作电影《小尼莫》( Little Nemo),并参与电视动画《名侦探福尔摩斯》的筹备工作。这也是宫崎骏颇为郁闷的一段时期。
当时,《宇宙战舰大和号》在学生中一炮走红,掀起了一股空前的动画热。而德间书店出版的动画专业杂志 Animage正是幕后功臣。在 Animage之前,日本并没有聚焦于动画的杂志。这本杂志的总编就是日后吉卜力工作室的制作人——铃木敏夫。铃木很是认可宫崎骏的创作才华,于是与他一同构思了一份动画电影企划案,提交到公司的会议上。这部作品名为《战国魔城》,是一部以战国时代为舞台的武打片,算是《幽灵公主》的原型。但这份企划案被公司以“没有原作”为由“枪毙”了。
眼见两人消沉不已,铃木的上司尾形英夫提议:既然上层说“没有原作”的不行,那么你们就弄个原作出来。尾形是特摄电视剧杂志《电视园地》的总编。正是他将铃木提拔为 Animage的主编,并一手打造了这本杂志。起初,宫崎骏并不赞成这种做法。他觉得,“为了拍动画电影而画漫画,岂不是曲线救国吗?”尾形与铃木好容易说服了宫崎,于是漫画版《风之谷》便在1982年2月号的 Animage上开始了连载。尾形则四方奔走,把《风之谷》夸上了天,说它是超人气漫画作品,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
此前,出版社角川书店以“要么先看书再看片,要么先看片再看书”为宣传语,同时宣传旗下的文库本与电影,取得了显著成效。德间书店也想如法炮制,走跨媒体路线不断扩张。它收购了唱片公司MINORU PHON,将其改名为“德间Japan Communications”,重整《东京时报》(晚报),还接收了*的电影公司“大映”。即便如此,漫画版的《风之谷》只有一小部分核心漫画读者听说过,将这样一部知名度并不高的作品改编成电影,风险之大可想而知。就连德间旗下的电影公司“大映”都没有将宫崎骏放在眼里。毕竟此前的动画电影不是“电视动画的剧场版”(如《宇宙战舰大和号》《机动战士高达》《银河铁道999》),就是有著名漫画原作撑腰的大作。
但社长德间康快胆识过人,在发行公司与推广渠道都没有着落的情况下毅然点头,批准了“包括发行、宣传费在内的4亿日元制作费”和“10个月的制作时间”,让他们制作一部110分钟的电影。就在尾形惊讶不已的时候,德间吩咐他安排宫崎骏和自己共进午餐。后来,宫崎骏回忆了当时的一段小插曲:“社长见我的时候,他基本已经打定主意了。用餐时,他问我:‘你是哪儿人啊?’我说:‘我生在所泽。’结果社长来了一句,‘我好像收买过所泽市长呢’。(笑)”(《周刊星期五》,2011年11月4日)。尾形却记得,午餐会结束后,德间对他说了一句话:“那个叫宫崎的人挺精神的,眼睛尤其有神,你也得向人家学习学习。”德间极少对自己见过的人发表评论,所以这句话让尾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间对动画电影并无兴趣,只是在直觉的驱使下决定在宫崎骏身上赌一把。宫崎骏与德间康快的邂逅,揭开了宫崎骏动画电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