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高原的低温、干旱以及常年七至八级的大风,分布于高山地区流石滩上的如垫紫草、高原点地梅等垫状植物,就常常抱团“取暖”以抵御风寒。这类个头低矮的植物往往会以匍匐的姿态包裹于石头上,具有球形或半球形的表面分布能富集周围的水分和养分,为自己的生长提供基本养料。
高原点地梅(图虫创意)▼
每年七月至八月,喜马拉雅山区受南亚季风影响,降水较多且气温相对较高,很多高原植物会选择在这时开花传粉孕育下一代。
有“蓝莲花”之称的绿绒蒿属植物往往会用硕大的花瓣包裹住弱小的花蕊,防止对紫外线辐射敏感的花粉失去活性,为下一代在高寒环境中的生长保驾护航。为适应环境,苞叶雪莲、塔黄等高原植物也会将叶子特化形成苞片,将花和果实包裹其中,免受残酷环境的侵害。
雪山下的雪莲花(图虫创意)▼
另外,很多生长在泛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也会身披棉毛来抵御严寒,防止冻伤。菊科风毛菊属的多种雪兔子就具有这样的特征。菊科风毛菊属的雪兔子对高海拔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其中鼠麯雪兔子更是创造了高等植物在高山冰雪带分布的极限高度(6400米)。
鼠麯雪兔子(壹图网)▼
除了对生长环境的选择和对外部形态特征的优化,高原植物内部的生理特征也对其能适应恶劣环境提供了基本保障。
相关研究证明,泛喜马拉雅地区成长的小花凉粉草、西藏沙棘等植物存在有良好的微环境。这些植物体内含有的黄酮类、酚类化合物等均具有较强的抗缺氧活性,能帮助它们在低压缺氧严寒的逆境中生存。
此外,在泛喜马拉雅地区生长的植物也会与一些细菌进行合作。资料显示,对紫外线辐射有较强抵抗能力的革兰氏阴性菌,能与一些高原植物进行合作,实现细菌与宿主间相互选择并适应的良性协同关系。
这些来自雪域的精灵,能跨越生命的纬度,以新的方式与我们相遇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本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shutterstock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