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国民政府陪都重庆聚集着一批醉生梦死者。因财政困难,国民政府不得已大量发行法币,导致物价飞涨,怨声载道。
为了稳定社会,政府继而发行了黄金债券,规定2万法币可兑换1两黄金。
本是为了法币回笼,却意外成就了一场具有黑幕的黄金投机活动。
一时间,人们一窝蜂涌入黄金债券市场,有些人为了一夜暴富,不惜赌上全部身家,最终输得倾家荡产。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张恨水创作了《纸醉金迷》这部小说,引发了无数读者对无知、贪婪与丑恶的反思。
小说演绎了一个黄金梦碎的跌宕故事,展现了人性在金钱面前的迷失与挣扎。
而书中人物的悲剧人生,时刻让我们警醒:
“赌徒思维”是人心里的魔鬼,它能轻而易举地毁掉一个人。
来源:全景视觉
赌徒思维的本质,是坚信一本万利
小说故事,从一场黄金储蓄交易开始。
在重庆市面上,黄金价格已过4万法币1两,而黄金储蓄券官价还是2万法币1两,银行宣称6个月后储蓄券收益就可翻倍。
面对如此十拿九稳、一本万利的投资生意,人人都拿出家底疯狂抢购。
一些人甚至半夜带着干粮在银行门口排队,等待储蓄券发售。
他们个个摩拳擦掌、兴奋不已,似乎都在幻想着6个月后,自己赚得盆满钵满,却不知这竟是一个巨大的金融陷阱。
就连精明商人范宝华也深陷其中,为了从中赚到更多钱,范宝华竟自作聪明,拿储蓄券去银行抵押,贷款之后再去购买黄金储蓄券。
银行经理发现他的小伎俩后,好心提醒道:“老范呀,你把利息和复利算起来,兑现之后并不赚钱,我劝你不要这样做。”
范宝华却坚持道:“你还是多借给我一点吧。”
他之所以如此执迷和疯狂,是因为他早就认定这是一场必胜无疑的豪赌。
可正当范宝华为储蓄券的疯涨而欢呼雀跃时,却传来了银行将以6折兑付的噩耗,他的心情瞬间跌入谷底。
本以为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一下子竟成了亏本的买卖,这让范宝华叫苦不迭,悔不当初。
人人都梦想着一步登天、飞黄腾达,仿佛将人生的硬币抛向空中,落地便一定会正面朝上。
然而,社会学中的馅饼定律却时刻告诫我们:
“当天上掉馅饼的时候,地上一定会有个设好的陷阱在等着你。”
一本万利的生意的确诱人,但隐藏在背后的陷阱,却足以毁掉你的一生。
来源:全景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