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是我国元代的最著名的一部南戏。因人物形象的鲜明和戏曲冲突的分明,被推为“南戏之祖”。
赵五娘是《琵琶剧》中的女主,她与窦娥、杜丽娘不甚相同,虽然人生坎坷,但有一个完满的结局;在她的身上概括了中国封建妇女的淳朴、善良、勤劳、坚忍、尽责等良好品质,是封建社会理想的孝贤女性。
《琵琶记》由《赵贞女》改编,男主由“背亲弃妇”,改编成为“全忠全孝”的大男人。
《琵琶记》写的是蔡伯喈和赵五娘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南宋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在南戏中也有过《赵真女》的版本。戏中的蔡伯爵是个备受谴责的人物:他赴京考中状元后,背亲弃妇,另娶新欢,最后被雷击死。
而《琵琶记》的作者高则诚,是个热心提倡忠孝节义的戏曲家,为了“夫孝共妻贤”的封建伦理,对《赵真女》做了很大的改动。在他的笔下:以“三不从”的戏曲冲突,重新塑造了蔡伯喈这个人物:①朝廷招贤,他不想去应考,父亲不从;②中状元后,牛宰相招婿,他要辞婚,牛宰相不从;③为侍奉双亲,他要辞官,但皇帝不从。男主蔡伯喈只好“再婚牛氏”。
“三不从”的增加和改动无疑是很成功的:它深刻地揭示了蔡伯喈一家悲剧的社会原因,不但把蔡伯喈写成是“全忠全孝”的模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赵五娘的形象更加丰满。
赵五娘是个具有善良、淳朴、坚忍、尽责的孝贤女性。
赵五娘嫁到蔡家,侍奉丈夫,孝敬公婆,夫妻感情很好,家庭十分和睦。人生的坎坷均出现在丈夫蔡伯喈离家之后:
①、“糟糠自厌”。丈夫蔡伯喈赴京,蔡家无疑失去了顶梁之柱。时逢家乡陈留郡遇到灾荒,家里缺衣少粮;赵五娘想尽了一切办法,维持家庭生计,侍奉公婆,而她“糟糠自厌”,倍受艰苦。
②、“代尝汤药”。公婆均己年迈,身体柔弱且多疾病,赵五娘不辞劳苦,床前耐心侍奉,她“代尝汤药”,尽心尽责。
③、“祝发买葬”“麻裙包土”。由于灾荒饥饿,贫困交加,年迈的公婆相继去世。为了安葬公婆,赵五娘“祝发买葬”,卖掉自己头发,沿街叫卖;又用“麻裙包土、筑起坟墓”。
④、“琵琶卖唱”。埋葬了公婆之后,赵五娘告别了家乡,她背上琵琶,沿路卖唱,千里迢迢,上京寻夫,历经千辛万苦。
赵五娘的形象已经超出了封建孝道的规范,在她的身上概括了我国妇女的善良、淳朴、坚忍、尽责的美好传统和品质。
《琵琶记》多具独具匠心,作者用对比方式,来处理戏剧冲突。
男主蔡伯喈进京之后,表现女主赵五娘的几出戏写得非常精彩。作者用对比的方式来去处理戏剧冲突,把赵五娘一家凄苦的场景,与牛府的富贵生活,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一边是蔡伯喈和牛家小姐的洞房花烛夜,一边是家乡赈粮被劫走头无路欲投井;
一边是荷花池旁饮酒潇洒,一边是赵五娘背着公婆咽菜吃糠;
一边是宰相牛家中秋赏月,一边是赵五娘沿街卖发麻裙包土。
这种处理方法,显得戏剧冲突更加尖锐,悲剧气氛也更加浓厚。
当然,赵五娘的结局还是比较美满的。她进京找到了丈夫蔡伯喈,她的孝行也让牛丞相十分赞赏。最终,皇上下召封赵五娘为陈留郡夫人,牛氏为河南郡夫人。
这种结局符合中国“好人得好报”的传统习惯,重要的是赵五娘的形象也非常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