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琵琶行的人物形象概括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4-01-07 14:52:01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开篇:开门见山,切入利落。

人物:我与客人。

情节:江边送客。

环境描写:初夜,意象选择典型,“枫叶”和“荻花”在秋风瑟瑟之中飘零摇曳。(“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是也)——烘托氛围作用明显。环境描写尤显写作功底,也是写作中难于驾驭的地方,特别要注意环境描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人物和情节的相关性越高越好,这当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结合,以及典型环境的描写就成了塑造人物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学习揣摩体会实践是不二法门。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人物:我与客人。

情节发展(线索“音乐”):情节切入快捷,饮酒送别,酒宴缺了不可缺少的音乐(导出关键的音乐线索自然贴切,这是符合生活的逻辑,为下文埋下伏笔)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人物:我与客人。索然无味,沾酒即醉,凄惨相别。

情节(直抒胸臆、铺垫手法):情节推进,已然大醉但并不尽兴,只有落入江中的明月映照我与客人,何其的凄惨悲凉,如此告别,此时的情绪、心情正如秋月浸江中,悲乎,叹乎!无限苍凉,油然而生!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人物:我与客人。忽然听闻,忘却真个世界。

情节(铺垫、伏笔、跌宕手法):在一波即将结束,准备与客人告别之际,另一波又起,当突然传来琵琶声,情节突起,正是跌宕之笔法。(此时之机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是也,其中之分寸把握是关键,更是写作之火候的体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人物:我与客人,琵琶女。急切心情,她之传神神态描写。

精彩(细节、衬托、伏笔手法):一个“欲”字,尽得风流,这个欲是欲言又止的动作感和突出的情态感,是神来之笔。“欲语迟”这三个字写尽了琵琶女的性格特征和心事重重,悲苦生死的折射和刻画,其中把她的心理活动合情合理的精准呈现出来,给人预示琵琶女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而此时,写她说与不说都不恰当,只有“欲说又迟疑”之情状是最佳的表达,真可谓妙哉,妙不可言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人物:我与客人。欣喜,激动,再次写出相见的迫切。

情节发展(动作描写之动词连用、铺垫手法,):盛邀之时,未曾回应,便拨灯添酒加菜,何其迫切欣喜,一扫前文之悲凉基调和黯然心境,音乐带来的欣喜若狂跃然而出。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人物:琵琶女。女主人公的出场成为文学描写出场的经典范本。

情节发展(经典细节、烘托、动作描写手法):经过千万次的邀请,但见琵琶女缓缓出来,用琵琶遮住一半的脸,这个度,这个分寸掌握得非常精彩,一个“半”字,一个“遮”字,这其中的情态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更是那一种自然的“娇羞”。极其精当地表现出人物此时的复杂情绪和极度矛盾心理交织在一起,这其中的无限情思都活脱脱的跃然纸上。同时,“半遮面”恰恰又能满足读者的审美心理,从而,琵琶女之娇艳,娇美中带有矜持和“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高贵气质。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人物:琵琶女、我与客人。三两下调琴,早已饱含激情。

情节发展(夸张、伏笔手法)极尽赞誉之词:仅仅转转轴,拨拨弦三两下,在没有曲调之下,已然情感满满。一则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情感满满,二则更体现出“我”的迫切和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超群,充分展现出“我”受到她音乐的感染力,仅仅几下调弦便征服了“我”,潜伏下“知音”一遇的伏笔。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人物:琵琶女,我与客人。琵琶女演奏技艺超群,众人如此如醉感悟真切。

(经典名句:诗人抒写琵琶女弹奏音乐的高超技艺和情感的宣泄抒发,尤其打动诗人的是音乐中她的气质,追求,理想都得到入木三分的体现)

情节发展(直抒胸臆、比喻手法):这一段落把音乐表现的如此形象精彩唯有白居易!诗人写出琵琶女别样的愁绪,一生的苦闷,经过音乐渗透进了自己的情感,然而,这一切都在这无声之中升华燃烧,此时无声,超越所有声音,此时的无声,胜却人间一切的语言和表达,只有“无声”才能并最好的对一生的诉说,这个“无声”胜却千言万语的倾诉。诗人读懂了她一生,融进了她的情,与她心灵相通,情思交融,此时,这一,便停出了音乐的至高境界,也停出了双方情感交织的顶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人物:琵琶女。曲终收拨经典“一画”,完成曲目收束。

情节第一波高潮(比喻、正面描写、情景交融手法):音乐的高潮到来,然后戛然而止,一切归于宁静,仿佛沉寂了整个世界,一则所有的人们都沉浸在刚刚美妙的悠扬的琵琶声中,二则诗人忘情于音乐之中不能自拔,整个神思还在音乐里陶醉。但总之,只见江水中的秋月,因情见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一体,融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这一大段落精湛的笔墨写出了音乐的顶峰之作,能用如此优美的语言将难于表达的音乐及其感悟行云流水般表现,实属顶级作品。感叹之至,佩服之至。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人物:琵琶女。自叙身世,诉说经历。

情节发展(细节描写、直抒胸臆、比喻手法)这个段落写完了琵琶女的不凡天才和苦难人生,注意诗人选择表现的点(所抓住的内容)辉煌精彩的经历,道出其名噪一时的光鲜艳丽的时代。更写尽凄苦的生活,苦闷的郁郁寡欢的现实,胸怀梦想,情感丰富的她,而只能作“商人妇”,个中滋味,每天面对的是没有关心,没有关爱的生活,注意诗中“去来”都是守空船,说明作为商人的丈夫,在他眼里根本就不存在,多次梦中哭醒,却原来泪水已干,天天对着明月与江水的相伴,述说自己的今生今世……抗争命运,命运无法抵御,一代名伶就这样沉沦……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物:我(诗人)由彼及此,勾起诗人情思。

情节发展(衔接转换、直抒胸臆手法)诗人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命运弄人,感动琵琶音乐更感叹女的命运,知音难觅,今日觅得是何等的难得,何等的欣喜,加之共同的命运紧紧相连,自然有共同的追求和情感的相融,今日的相逢就是前世修得的福报,冥冥中早就是知己,何须曾相识?

此为上下文的衔接的典范。非常精妙,“我闻”紧紧扣上文之音乐,“又闻”紧扣上文之自叙,用“同是天涯……”来开启下文,浑然天成,转换精巧自然,是为衔接之经典。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人物:我。(诗人)自叙经历,紧扣线索——音乐的追求,互述衷肠,完成一对苦命人形象塑造。

情节发展和第二波高潮(直抒胸臆、比喻、对比手法):这一段落:对应琵琶女的倾诉,诗人表露心迹,吐露心声,重点抓住音乐下笔,围绕音乐展开,寻找彼此的共同点,抒写自己没有音乐的苦楚,道出同样坎坷人生已然痛苦,再加缺少音乐,更是精神上的折磨。就在今天,诗人遇见“知音”,就是仙乐,让心神宁静,心明眼亮,耳聪目明。因为音乐,因为挚爱,因为音乐的感召,促成了彼此有相同的情怀,相同的追求,相同的生命感知,这是彼此的一种心灵“神交”,尤其是能得一知己,诗人深感此生,实属幸甚至哉!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人物:我与琵琶女。表露诗人愿望,双方完成彼此一个“心愿”。

情节高潮结局(正面描写、对比手法)这一段落:诗人表露心愿,再弹一曲,不似前曲,音乐高亢急促,旋律直抵心灵,触发情感的大门,满座皆泣,然而,唯有诗人更感动,更伤感,更动情……唯有诗人最懂她的心,最解她的情。此段落作结,既是全文的自然收束,更是对前文的一个照应,更是对上一曲的补充和呼应,详略得当,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使全文形成一个完型结构,正满足了人们“完型心理”的审美需求,结句朴实中透出一种“知己”与“知音”的真实写照,更是“知音”的最精当的诠释,让人感慨良多,只觉得诗人是“圣手”,这哪里是“人言”,简直就是“神语”……

全文写作特点小结:1.本文是用诗歌的形式来写的小说。2.全文运用了“一韵三叹”的结构成文。3.全文细节连篇。4.全文铺垫伏笔照应层层叠叠。5.诗人与文中主人公跳进跳出,转换自然贴切,行文流畅。6.对话的神奇运用,女主人公与诗人的各一大段落自叙作为前后之对话,实属精彩之至,其中二人的表述更是天衣无缝。7.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