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中塑造了怎样的诗人的形象,琵琶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4-01-07 15:07:25

琵琶行中塑造了怎样的诗人的形象,琵琶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1)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诗歌记叙的是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诗歌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描写生动感人。

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两个人物相互交织。

因此,我们梳理诗歌情节可以顺着这两条思路进行:

第一条思路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暗写),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节(明写),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明写)。

第二条思路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

一、琵琶女的“三奏”

1.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

这一段音乐描写主要通过侧面烘托的方法来表现琵琶女的演奏。

通过“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通过“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

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琵琶行中塑造了怎样的诗人的形象,琵琶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2)

2.第二次演奏,第二节,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曲调情节随着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逐步推向高潮: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的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润,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啊。是啊,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第四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衰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当然,这一段不单是表现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表现出作者描摹音乐的绝妙手法,后面有专门的文章赏析,这里就不多说了。

琵琶行中塑造了怎样的诗人的形象,琵琶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3)

3.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大家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上面是全诗的明线,通过描写叙述琵琶女的三次演奏,表现出琵琶女的悲惨遭遇。

那这样的遭遇为何会让一个大诗人白居易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呢?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的“三感”。

二、诗人的“三感”

前面说到,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

1.在第一次感悟中我们可以带着以下问题去思考:

(1)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2)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3)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2.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

应该说这节诗最能体现出作者的心情,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两句诗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3.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

诗人在最后还是因为感伤,禁不住泪洒青衫。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最后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这样,诗歌通过明写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暗写诗人的三次感伤,明暗交织,使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最后让凄凄的弦声与哭泣声相互照映,收束全诗,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