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琵琶行中琵琶女形象特点,琵琶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4-01-07 14:20:18

上篇探讨了琵琶女是艺妓还是娼妓的问题,本篇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对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作一番探讨。在我看来,琵琶女没有那么复杂的身世,不过是浔阳街头的普通歌女而已。

歌妓舞妓作为一个职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没有确切的时间,但可以断定很早就有,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就像今天成都长沙等热闹的夜市上的演唱者一样,歌妓舞妓在酒馆茶楼为客人娱乐助兴,不是什么不光彩的营生。历史上还流传着一个诗坛趣事,叫做“旗亭画壁”。

说是在唐开元年间,一个飘着小雪的日子,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相拥到旗亭饮酒赏雪御寒。酒楼里,十几位歌女缓歌慢舞为客人助兴,其乐融融。此情此景,三位大诗人也兴致勃发,约定不动声色在旁边欣赏,谁的诗被歌妓唱了,就在墙壁上画一道杠,谁的诗歌被唱的多,谁就是最优秀的诗人。前面的歌女分别唱了王昌龄的两首、高适的一首诗,独独没有王之焕的。看到他俩得意的样子,王之焕坐不住了,就揶揄地说:她们唱的都是下里巴人的东西,最漂亮的歌女最后压轴唱的是谁的,才是最好的。三人耐心地等待,最后上场的歌女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笑到了最后。

这个故事发生在白居易写《琵琶行》之前有半个世纪了,很好地说明在当时歌女进入酒楼茶馆给客人助兴已是平常的事情,到了白居易的年代更为盛行。官妓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不再是官场上的独有享受,稍微繁华一点的市井就十分流行。《琵琶行》故事发生地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这里有22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三江之口,七省通衢”和“天下眉目之地”的称号。三国时期周瑜在这里屯兵点将,孙权在这里会见诸葛亮。在这样历来商贾云集、交通枢纽的繁华之地,歌女云集就不足为怪了。据此可以推断,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是当年浔阳街头的普通歌女可能性极大。

从诗人所说的琵琶女的灿烂青春来看,沦落到悲摧的结局可能性也不大。

《琵琶行》对琵琶女的定位是不低的。她虽然不是什么大家闺秀,但也是“京城女”,是首都长安的城里姑娘。她家在虾蟆陵,那里是唐时歌楼酒馆集中地,是京城繁华所在,应当不是贫穷之家。她本人也相当优秀,演技超群:“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姿色一流:“妆成每被秋娘妒”;她人气很旺:“五陵年少争缠头”;她的收入不菲:“一曲红绡不知数”。这么大红大紫的歌女,非要等到“年长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才出嫁,实在不合情理。纵然歌女地位低下,但在那个一夫多妻的年代,不说嫁入豪门当正室,做一个像样人士的妾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作为一个女子,在封建时代,早早嫁人是共同的愿望,怎么可能等到年纪大了再考虑终身大事?一家有女百家求,这么美丽有才艺的女子,哪个风流小生不为之心动。真如诗中所说的那样,琵琶女一出名就会被人娶走的,哪有商人的美事。所以说,琵琶女是京城女的可能性不大,应该就是浔阳当地的歌女。

诗里面还有些矛盾的地方也表明白居易在杜撰琵琶女的身世。比如,他说商人去浮梁买茶,让琵琶女一个人在浔阳港口守船就不合情理。浔阳到浮梁有畅通的水路,但陆路则翻山越岭,蜿蜒崎岖,商人去浮梁买茶应当是驾船去的,这要比走陆路快捷方便而且经济。何况本来就是驾船带家眷出来的,怎么会舍船登岸,让妻子独自一人在浔阳守船,而且还一呆就是一个月?实在是说不通,只能说是诗人打的悲情牌罢了。

另外,白居易在诗的引子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意思是他在浔阳生活得还很不错,几乎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一位左迁之人。但在诗中他又说,“浔阳地僻无音乐”,又潮湿,又凄凉,连个饮酒的朋友都没有,叹息人生多艰。这不就是自相矛盾了吗?其实,这都是诗人为了艺术效果的需要。诗人夸大和虚构了自己的生活状况和情感,那么他同样也要夸大和虚构琵琶女的身世和遭遇。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就能理解琵琶女是个艺术形象的结论。

白居易是诗人,写诗是创作,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加工和渲染是必不可少的。在远离长安的南方小城,纵然再繁华也是与京城相差甚远,贬谪的积怨一直萦绕在心,难以排遣。于是,离别——这个特定的时间,港口——这个特定的地方,饮酒赏乐——这个特定的氛围,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伤感。有感而发,以诗言情,诗人将浔阳城这个琵琶女进行了艺术形象塑造,虚构了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身世,从身居高位到跌落低谷,从风流倜傥到潦倒憔悴,从灯红酒绿到地僻浔阳,诗人极力把自己和琵琶女进行相似度极高的关联,就是假托琵琶女来观照自己,抒发了人生曲折、悲天悯人的情愫。如果诗人把琵琶女写成是浔阳街头的平常歌女,相互之间就没有相似的人生轨迹,就不会有思想情感的共鸣,也就打动不了读者,《琵琶行》就不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尽管我们说琵琶女的身世是虚构,但这丝毫不影响《琵琶行》在诗歌中的地位,也丝毫不影响诗歌所营造的氛围。我们读古诗古文,认真研究琢磨,并不是要过分纠结艺术形象的真实性,而是通过剖析艺术形象,努力还原诗人当时的心理,从而更好地读懂诗人的情感,探究其要表达的真意。

感谢您耐心阅读,期待您的关注和指教。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