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解读:公元前206年,刘邦在鸿门宴上,对项羽诚恳地说:“我和您合力攻打秦,您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我没想到自己能够先进入关中攻破秦,能够再次在这里见到您。现在有小人的言辞,让我和您有间隙。”刘邦是个超级聪明、口才极佳的政治家,首先,他用老战友的身份与项羽套交情,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先缓和缓和项羽一见到他的怒气;然后向项羽解释,自己并没有与项羽争关中的意思,是“不自意”的,是慢慢悠悠入关中的,不是火急火燎的;但是,在这句话里,也隐藏着另一层意思:虽然我刘邦是不自意的,但是,我毕竟先到先得,怀王之约说“先入关中者王之”,拿怀王之约压项羽,但说得很委婉,语气很温和。
实际上,项羽允诺项伯接受刘邦的陈谢和解,撤销攻击令,已经放弃*刘邦的念头。刘邦亲自来陪不是,施礼陈谢,表明景仰服从的心迹,项羽的怒气消失,心中的戒备化解。项羽毕竟年轻,不能深沉自持,听了刘邦这一番忆旧套近的话,竟然顺口将告发者的名字和盘托出:“这件事,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所言。不然,我项籍不至于如此。”实际上,刘项两家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也不是仅仅一个小人曹无伤挑拨离间就有的,是从怀王分派任务(让刘邦西入秦关,让项羽北上救赵)时,刘邦项羽的矛盾就形成了,他们两家也注定会走到对立面。
刘邦的金口才救了他的命,在鸿门宴时虎口逃脱,成就后来的霸业。
第四句: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解读:公元前203年,楚汉对峙时,项羽把刘太公放在砧板上,威胁刘邦不投降就煮了太公。刘邦却说:我和你一同接受楚王的命令,就是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要煮你老爸,就分我一碗汤吧。
刘邦利用项羽率军收复梁地的机会,设计挑逗坚守项羽当时西征大本营成皋的曹咎,曹咎中计,刘邦遂一举占领了成皋,“尽得楚国金玉货赂”,几乎把项羽的家底给夺了。暴怒之下,项羽迅速率领精兵强将回军向西,与刘邦汉军对峙于广武涧,即所谓鸿沟。对峙数月后,因为粮草军需不继,项羽命人将太公绑在案板上抬出,向鸿沟那边的刘邦喊道,如果不投降,我就活煮你的老父亲。
于是,就有了刘邦上面那句“经典名言”的回答,你我曾相约为兄弟,所以我爸也是你爸,硬要烹了他老人家,也分我一杯羹吧。刘邦这句话,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说出如此诙谐幽默的“妙语”,你不得不佩服刘邦的“机智”,为了自己能活,打仗能胜,置父母于死地而不顾,心硬若此者,刘邦可谓绝无仅有。当然,也有分析认为刘邦已经掌握了项羽的心理,加之有项伯为内应,刘太公基本不会被活煮的,这也应该是刘邦情报战的胜利。
第五句: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解读: 公元前204年,楚汉对峙时,项羽埋伏的弓弩手射中了刘邦的胸口,他却用手捂着脚,对人说“贼射中我的脚趾”。刘邦的急中生智,一是为了稳定军心,二是不让项羽知道他受了重伤。之后张良强行请刘邦巡视并慰问军队,用来安抚士兵,不让楚军乘着机会追赶汉王。士兵们看到刘邦精神入如常,面带慈祥微笑,都以为楚军那一箭,并没有起到作用。张良等人封锁消息,悄无声息地把刘邦送回成皋,慢慢地调养治疗。项羽的情报系统对此一无所知,生生错过了又一次翻牌的机会。
第六句: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方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解读:公元前202年,击败项羽称帝之后,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设宴,席间,他与群臣讨论他能够取得天下,而项羽失败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刘邦说,对于运筹帷幄的计谋,我比不上子房(张良);论了解国家资源,安抚百姓,为作战提供粮草供需,我比不上萧何;再论调集百万士兵,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种能力上,我也比不上韩信。因此,这三人是世上罕有的奇才。我虽然比不上他们,却能够任用他们为我做事,这就是我能够赢得天下的原因啊。项羽有范增,却不能重用他,所以才会被我打败啊!
刘邦总结自己得天下的原因是任用了三大"人杰",这是很有道理的,刘邦知人善任,并能从谏如流,的确对他的成功裨益匪浅。刘邦打败项羽,与他的气度胸怀也密切相关,对看准了的人才,他不计成本地投入。不管要权(如韩信)还是要钱(如陈平),只要他觉得必要,眼皮都不眨,就会给人。与此相反,项羽对人才,却不提供应有的东西,即使下属立下了大功,该封官授印的,他把官印在手上反复磨玩,到了有缺角,也舍不得给人,史家称他只有"妇人之仁"。*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钱穆说:"汉高祖临阵远不及楚王。但能用韩信、张良、萧何,一任前敌大统帅,一任总参谋长,一任后勤。近代西方,始知军事上当有此三大任务之分类,但汉高祖用人早与之暗合。"
第七句: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