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茅盾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子夜》恐怕是首屈一指。
那个自尊自强又带有迂腐固执的企业家吴荪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吴荪甫这个名字为大家所熟知,但是他具体形象如何,你对他是单纯得喜爱还是复杂又纠结的情感。一时之间,我们很难给这个人物评价。
他给读者带去的的影响力甚微。
夏志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子夜》:
“读此书时,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书中的人物,几乎可以说都是定了型,是注定要受马克思主义者批判的那种丑化人物。即使是主角吴荪甫(一个颇具粗线条的人物)亦不例外。”
在他看来,《子夜》不仅不能成为茅盾的代表作,反而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此后,有一部小说无论是从主题上还是人物塑造上,都要远远超越《子夜》。
这就是茅盾唯一一部摆脱无产阶级文学传统舒服的短篇小说——《春蚕》。
这部短篇小说以江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群以养蚕为生的农村人,在时代的拨弄下,一步步走向*的故事。
老通宝一家以及村子里的农民们,他们单纯得认为靠自己的双手,一定能发。
为了这个卑微的想法,他们小心翼翼,甚至互相防范、攻击。
“真是天也变了!”
这是老通宝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二十几年前,他家也发过的。
他的父亲在田里辛苦劳作,“什么都懂得,什么都做得。”
那时,他家养蚕也是每年都很顺利。
“十年中间挣得了20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
茅盾非常擅长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展现一个时代的变迁。
此时的老通宝一家,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田,反而多出了三百多块钱的欠款。
他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因为他们(老通宝、儿子阿四、儿媳四大娘和小儿子阿多)都很勤俭、规矩,从来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二十年代的农村经济萧条破败。
不止是老通宝一家,其他人家也好不到哪里去。
“他们身上穿的,也只是些破旧的衣服。实在他们的情形比叫花子好不了多少。”
农村人只知道是世道变了,将所有的怨气都撒在洋鬼子身上。
以茧子为例,都是洋种的好。可是,洋种的一担价格要贵上十多块钱。
围绕养洋种还是养土种的问题,让原本和睦的老通宝一家蒙上了阴影。
尤其是老通宝与儿媳四大娘之间的矛盾尤其尖锐。
四大娘坚持要养洋种,这让思想迂腐的老通宝非常看不惯。
而四大娘的坚持是有道理的,洋种结的茧子卖出的价格要比土种高。
同样是冒着风险养蚕,为什么不养贵蚕呢?
双方争吵的结果是土种四张,洋种一张。
矛盾只是暂时的,为了生活他们还是继续团结在一起。
对于他们而言,没有比看着蚕顺利结茧更重要的事了。
他们在蚕宝宝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看到了恐怖。
所以,“他们都怀着十分希望又十分恐惧的心情来准备这春蚕的大搏战。”
养蚕这件事,简直就成了农村人的一种神秘的仪式。
当五张“布子”黑沉沉的,不见一点绿色的影子,老通宝一家的心情就跌到了谷底。
当“布子”转绿了,全家人兴奋得就像又得了一个孩子。
四大娘将那些布子贴在胸口,像抱着吃奶的孩子,动也不动。
“夜间,她抱着那五张布子到夜窝里------那布子上密密麻麻的蚕子儿贴着肉,怪痒痒的,四大娘很快活,又有点害怕,她第一次*时胎儿在肚子里动,她也是那样半惊半喜。”
这种古老又粗陋的生产方式,充满了爱心与虔诚。
不仅是四大娘如此,全村人都是这样热烈又谨慎地盼望着。
勤劳、规矩、坚毅、谨慎又有敬畏心,代表着中国农民固有的美德。
老通宝一家悉心照料着丝蚕,又借钱买足够的桑叶给他们吃。
幸运的是,蚕茧收成甚丰。
但是,老通宝一家还没有高兴多久,茧厂关门不做生意的坏消息传来。
他们只能将茧子运到无锡贱卖。
结果赚的钱还不够偿还买青叶的债。
辛辛苦苦一个月,有了好收成,反而多出了三十块钱的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