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两个人物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两种处世之道。陆先生为守,贾宝玉则为破。
先说陆先生的守。在电影中,有两组对比镜头。影片开头,一张桌上整齐的摆着一张纸和一管笔。为了维护上海滩的秩序,他命马仔砍下了周先生小妾的手,以此逼迫周先生写下被绑架工人们的关押地址。
影片的最后,也是同样的纸笔,放在菲律宾日本战俘营中一个房间的桌上,他让渡部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被枪*,以此威逼他写下认罪书,被引渡出营。
这两件事隔了整整12年,从侵略者刚刚踏入中国,到日本战败,上海已经变了模样,而陆先生的行事手段却始终如出一辙。他死死地守着旧时代的秩序和法则,无论风云变换,也不肯更变一丝一毫。
再看贾宝玉的破。作为一个富家公子,他不遵礼教,偏爱在姑娘堆里厮混;不学八股,宝钗、湘云劝他在经济学问上用功,他出言训斥为“混账话”;私藏忠顺王府的戏子琪官;结交柳湘莲等江湖朋友……将“离经叛道”四个字演绎的淋漓尽致。
然而因为自己毫无建树,他又不得不依附显赫的门庭生存。他想娶黛玉,可黛玉死了,他不想要宝钗,可宝钗还是嫁了。当他发现自己年少的叛逆不过是小孩子的过家家,他始终还是逃不过自己深恶痛绝的封建礼教的控制。万念俱灰的他只能逃出红尘之外,出家遁世。
在我看来,无论是守是破,他们都没能和的时代握手言和。在时代面前,哪怕你是权倾一方的领导者,哪怕你是众星捧月的贵公子,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星星之火,不足以与之抗衡。时代总有自己更迭的规律,纵观世界历史,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中国辛亥革命,凡成大事者哪一个不是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顺势而行。反之逆流而上,只会让自己在时代不停转动的车轮中被碾碎成灰。
这部影片为我们展现了民国下从大人物到小人物各自的无奈与悲哀,它似乎在向我们述说着一条永恒不变的规律:盛极而衰、周而复始。
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时代的规律。和春夏秋冬的轮回一样,历史在向前的途中,也不停上演着盛极而衰的循环。
就像影片中的陆先生,在上海滩风光无两,却被日本人轻易地灭门;日本人侵略者看似一时占了上风,但很快,菲律宾战场上传来了战败投降的消息,他们又沦为了战俘……
一个人无法与自然抗衡,也同样的不能与时代相对抗,螳臂挡车向来不是明智之举。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时代是一股蕴含万钧之力的飓风,有人能乘风直上九万里,有人却惨遭其害,轻则受伤,重则粉身碎骨。
三、性格和思维的缺陷是消亡的助推器前文中,笔者多次的提到“时代”一词,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诚然,时代是这些人物消亡的主要因素。但是反观整个民国时期,也涌现了大批大师学者、英雄儿女,他们同样身逢乱世,但都靠自己的力量冲出了时代的漩涡,走上了新时代的潮头,成为继往开来的领军者。
人们常说“宁做盛世犬,不为乱世人。”因为乱世带来了各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一记重锤,将一部分人狠狠击垮,却也成为另一部分人强而有力的武器。
以陆先生和小六为例,陆先生有着典型的旧时代黑帮思维——先礼后兵、挡我者*、逆我者亡。在当时的局势下,他的确很“吃得开”,在各个派别、王老板、侵略者之间周旋有余,也有一众誓死追随他的小弟,但在时代的变迁中,他从没踏出过思维的定势,一直在原地踏步。
1、 如何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有代表的一句话就是“向来如此”。你做一项工作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不用自己瞎折腾了,这件事向来都是这么做的。“大多数人听到这里,就会放弃自己的想法,选择盲目的跟从过去的”经验“。
而少数人会发起这样的疑问——向来如此就一定对吗?如果不对,该如何纠正?就算是对的,就一定是最优的吗?如果不是,要如何才能优化?这种多角度的自我提问就是打破思维定势的方法之一——WHY型思维。
这种思维模式有助于我们走出从众圈,进入深度思维,然后确定自己的目标。当然,思维只是实践的源头,想要具体的实现还需要佐以自己过硬的学识和实操技巧,这两项需要的就是长期的学习积累和不断练习。
试想以陆先生高超的交际能力和多年摸爬滚打出的手段,如果他不给自己的思维画地为牢,在新的时代中,我相信他依旧可以成功“转型”,再次走上巅峰。当然,往事不可追,我们能做的是从失败的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不要再去步前人的后尘。
小六的死穴是对男人的习惯性依附,嫁王老板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老头子,说是因为爱情,恐怕没人肯信;刚和帅气逼人的舞蹈老师调情,随后就要杜先生带她私奔,说是倾慕已久,任谁也会觉得牵强;被渡部强暴的第二天,手握着枪却最终没扣动扳机,算作情不知其所起也未免太过荒唐……
这个女人在情场里看似如鱼得水,有多少男人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细想却完全相反,是她为了依附这些人,实现自己对于金钱、*、自由的追求,所以不停的在各种男人之间穿梭,但也因此沦为了他们的胯下之奴。从她的悲剧里,我们看到独立人格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女人来说。
1、 独立人格的塑造
同是民国时期的女子,被丈夫抛弃的张幼仪活出了另一种样子。离开了徐志摩的她没有就此沉沦自暴自弃。她进入德国裴斯塔洛齐教育学院读书,边学习边带孩子。回国后她凭借出色的德语在东吴大学任教。后来在四哥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她很快让银行扭亏为赢。她还创立了云裳时装公司,成为了当时上海最高端、生意最兴隆的时尚汇集地,陆小曼、唐瑛等名媛都是她的常客。”
张幼仪的改变,连当初狠心抛弃他的负心丈夫徐志摩也刮目相看。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张幼仪真是一个有胆量有志气的女子,她真的什么都不怕。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
是啊,独立的步子才站的稳当。鸟儿站在高高的枝头,却从不会担心树枝折断,因为它相信的是自己的翅膀。谁也不可能成为你永远的依靠。
i. 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己的眼界
张幼仪逆袭的起点是进入大学接受教育,这和很多寒门求进的人一样,为了考一所好大学,他们拼命读书,难道读了好大学就能实现人生的反转吗?实时并非如此,混过四年,毕业等于失业的名校生比比皆是。
事实是,真正改变一个人乃至使其终身受益的是知识和格局。接受教育只是一个丰富学识、提高眼界的渠道,好大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知识,但只有在你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和强有力的行动时,这条渠道才能变成你攀升的基石。
做事讲究抓大放小,而学习却要抓小放大。目标一定要小,最好细化到每一天,每天几点钟起床,读多久的书,用多少时间整理思考……当然,计划的制定一定要量力而行,要给自己适当的放送时间,不要一味地求多求满,否则会事倍功半。
同时,在大学期间会有很多社会实践的机会,可以有筛选的参与。这有助于我们提前接触社会以及社会的各界人士,与不同层级的人结交,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人生有千万种活法,我们不能一一经历,但我们可以通过社交获得不同行业、不同职位、不同圈层的生活方式以及各自的处世之道,以此来斟酌自己走出校门后的职业选择和未来规划。
学识给了我们为自己人生做主的底气,眼界则让我们看清各种选择背后的利弊,所以这两者是拥有独立人格的前提。
ii. 建立良好的社交圈
独立人格并不是孤立自我,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早已过去,在当下,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优质的社交是必不可少的。
交际花小六是社交场的红人,然而因为空有一张动人的面孔,加上她风流花痴的个性,她的社交多是声色犬马的酒肉场所,这种社交是极其不健康的。
独立人格下的社交是有选择、有明确边界感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的社交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身的层级和偏好。一个周边尽是赌徒酒鬼的人,自己本身也好不到哪里去;而往来者都是社会精英、好学之人,这个人自己也至少是积极向上的。
人越成长就越要学会做减法,剔除一些无益甚至有害的相交也是一种成长和进步。接近你想要成为的人,会加快你前进的步伐。想要成为作家,就努力进入写作者们的圈子;想要做一名商人,就找机会认识结交业界的翘楚。
在接触中你才有机会看到差距,挖掘自己看不到的缺陷,发现并学习那些成功者的优点,成功的经历是不可复制的,但经验和方法却可以真切的称为你走向成功的“捷径“。
曾经看到一个知乎的提问:
过多的在一个人面前暴露自己怎么办?
自己发生的事总是和一个朋友讲,她很了解我。
了解我的性格、我发生的事,感觉她已经看透我了,太透了……
怕哪一天我们有了矛盾怎么办,她那么了解我,如果往最坏的方向想,她会不会用这些伤害我……
有些担忧,怎么办呢?怎么弥补呢?
这种问题的出现就源于社交的无边界,暴露自己的软肋交换对方的信任,是社交场上的大忌。同样的,在我们和他人接触的时候也要把握好“度“,不要刻意的打探别人的隐私,也不要过度的干预他人的私事。
关系可以亲密,但绝不要亲密到理所当然。现在有好多人喜欢打着“关系近“的名号,向别人提出不可理喻的要求,像是:“我们什么关系啊,这点事还不帮我办了?”这种道德绑架的行为结果不是被要求的一方心生芥蒂,就是两个人撕破脸后不欢而散。
蔡康永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与人之间是有情感账户的,不要任性的觉得,你的钱永远挥霍不完,不是的,存款变成零的时候,就是对方离开的时候。”
适当拿自己当外人,并不是情感疏离,而是对自己也是对对方最大的尊重。
一个人的自我不是独立,在群体中自持才是对独立人格的考验和挑战。时代在发展进步,对于生活在上一个世纪的小六我们不忍过多的苛责,只是为她的不幸感到惋惜。美丽的外表是天生的资本,如何让他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却是一门需要长期修炼的功课。
我们都是和时代赛跑的人,跑在时代的前面,就成了时代的领军者、弄潮儿;适应时代的脚步,共同进步的人,也能在各个领域取得不错的成绩,收获自己满意的生活;而慢于时代的人则会被无情的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不能改变时代前进的步伐,只能加快自己的脚步,时时革新自己的思维,塑造与时俱进的性格,不必一定站在浪尖之上,但也至少不要被潮水拍倒在滩头。
四、结语《罗曼蒂克消亡史》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民国末年荡气回肠的悲剧。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事是风云人是月,在往事的长河中,有太多功过是非,成也罢、败也罢,都是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它为我们提供了前进的方向,让我们的行止有所借鉴,前方是深渊还是光明,曾经的漫漫岁月中总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