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艺术一经形成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形成了李派,刘派,白派,爱派。四大流派的产生和成形标志着评剧在众多中国传统剧种中逐步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戏曲形成流派是艺术成熟的体现,也是艺术高峰的标志。19世纪30年代初,四大流派在天津形成,评剧艺术中心和发展重心从未离开过天津。在这里,评剧在保留乡土气息的同时,从村野小调逐渐转变,具备了通俗的市民风格。女伶阵容不断壮大,成为评剧演成的主体,改变了莲花落拆出以来男扮女装的状况。女演员妩媚动人的艺术形象,优美自然的唱腔表演,形态各异的流派风格,令评剧艺术成为流行,成为时尚。因为评剧进入大城市以后,它就必须要适应大城市观众的口味和社会的发展。因为那个时候梆子戏也好,京剧也好,很少有坤伶的,都是以男伶为主,包括旦角都是由男演员扮演。但是,后来剧种发展了,群众欣赏习惯也变化了,所以这个色彩就很单一,就不适应群众需求了,就急需要改变演员结构。
评剧女伶出身于落子演出团体,她们早已养成了说卫话带京腔的习惯。至上世纪20年代末,莲花落也就是蹦蹦戏在语音上实际成为了冀东,天津,北京三种语言的混合体。由于这种语音变化,评剧艺术成为我国华北,东北,华东乃至西北广大地区观众所接受。评剧在进入天津之初,面对主流社会的责难,以开民风,牖民智为主旨的天津《大公报》就曾经载文道。此种戏为缙绅先生所不道,然而多演民间实物,究亦不无可取,未能一笔抹*也。大公报的态度代表了天津敢为天下先的独特气质,言论导向加速推动了评剧艺术的发展。19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的中期,评剧在天津备受欢迎。戏院争相上演评剧,评剧的报道和演出广告频频见诸报道,就连一些只接演京剧名角的大戏院,20年代末开始也接演评剧了。说不客气话,为什么梆子京剧都往评戏里搭,叫三下锅。一般的京剧,咱要一说这都贬低人家了,都不上座。谁来了也是评剧压轴,武戏头子演,梆子倒二
所以三下锅在天津来说是首屈一指。在天津落子馆里成长起来评剧第一代女演员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喜采莲等一大批蜚声舞台的评剧女伶。他们将评剧艺术传播到全国各地,所到之处备受观众欢迎。李金顺是评剧史上第一位女演员,有评剧大王的美誉。她第一次突破了以乐明珠调为基调的评剧最初的慢板形式,开创了利落火爆的大口落子唱腔,给评剧艺术注入了鲜明的地方风格。关里关外,演员的当时的唱法都是以李派的唱法为蓝本。以她为主调,李金顺的唱法早期的借鉴大鼓。梆子,有这个特点,乡土味比较浓。现在听好像是不太好听,不像刘派那么圆润。但是在当时来那个年代来说,她那是唱的是很不错了。与李派的改革成就相比较刘派,白派,爱派的艺术则反映了评剧形态在相对稳定艺术形式相对规范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不同风格一样。刘翠霞在继承李派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高亢脆亮,铿锵有力的特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多数评剧演员追求刘翠霞的艺术风格,可以说刘派的唱腔及其艺术风格代表了评剧艺术成熟其基本的传统的音乐风格
刘翠霞也继承了大口落子的唱法,但是她在李金顺基础上,她又发展成什么刚劲挺拔,刚柔相济的这样一个特点。所以她唱起来好像这个评剧又往前推进一步。所以白玉霜嗓音较低,音色醇厚,她根据自己嗓音条件,创造并形成了低弦低唱回,低回委婉,典雅大方的演唱风格。虽然嗓音较低,白玉霜的演唱却不闷不沉在浑厚之中透出宽广明亮,清新柔韧之气。白派没有过门就面条腔。你听不见我喘气,我师傅问我气从哪喘的?她说我告诉你第一个用鼻子偷气。第二,你得吸气,吸完气你得搁到胸腔这儿存气,然后放到丹田上,这叫蓄气。蓄气完了再向喇叭似的慢慢拿气,拖着你的声带往外放。提到爱莲君,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疙瘩强和小口落子。爱莲君在继承评剧传统声腔的基础上,大量吸收皮黄腔调,还创造性地丰富了哭迷子腔和反调搭腔。
爱莲君从应邀到日本大阪灌制唱片,这在当时轰动一时。北京天桥,大栅栏,鲜鱼口,这些至今还是游人如织的地方,早年间就是北京评剧的摇篮。与天津相同评剧进入北京之初也只是在天桥等地演出。但很快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占领这个大戏园。北洋画报曾载文称,尤以一般中下游社会及北平老住户之妇女辈最为踊跃趋附,每日必受满座。天桥这个地方就跟天津的三不管一样,它艺术场所比较多,戏剧院子也比较多,其中很多的评剧演员都是在天桥这个地方演出的,像小白玉霜,新凤霞都在天桥这地方演出。评剧自此红遍京津两地乃至全国。1947年有小白玉霜和新凤霞等著名评剧演员,在天津中国大戏院的舞台上演出《母女恨》,这标志着评剧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傲立枝头,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新中国成立后,评剧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旧社会被称为戏子的戏曲艺人,成为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新的演员演出团体学校的不断涌现,是评剧艺术走向了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