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京剧(有“国剧”之称)、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黄梅戏、评剧、豫剧。1它们都是在中国各地的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而形成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 京剧是在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以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
-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喜爱。
-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2 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它是在河南当地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后与传入河南的昆曲和秦腔等剧种相结合而成;也有考证说它自成体系,是由唐宋梨园剧种及宋元时期中州流行的杂剧中抽绎、演变、发展出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2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