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曾于里
跟1990年代相比,行业剧的制作环境有了质的提升,更不必说制作成本了。资本涌入,很多都市剧的制作成本都轻松破亿元,为何质量在不断倒退?问题出在哪?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为何我们的行业剧在倒退。
电视剧《安家》剧照。(IC photo/图)
行业剧成为影视剧的热门类型,各行各业都可以成为创作题材,只可惜,绝大多数行业剧口碑扑街。最近也有两部行业剧播出,分别是黄轩、佟丽娅主演的聚焦公关行业的《完美关系》,以及孙俪、罗晋主演的聚焦房产中介的《安家》。但《完美关系》豆瓣评分只有4分,而孙俪也救不了《安家》口碑,豆瓣评分勉强及格。
国产行业剧到底怎么了?上世纪90年代我国曾诞生不少优秀的行业剧,时下怎么越拍越倒退?
那些优秀的国产行业剧
行业剧,又称职场剧,简单地说,就是以某个行业/职业为题材的电视剧。行业剧有三个关键元素,职业、职人和职场。所谓“职业”,即行业剧地清晰客观地为观众呈现该职业是什么、做什么;所谓“职人”,即行业剧聚焦职人的成长变化;所谓“职场”,即行业剧反映职场中人与人的关系、职业与社会的关系,将职场作为透视社会的一扇窗口。
虽然行业剧的概念是这几年才冒出来的,但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产电视剧已经开始了行业剧的创作实践,或者说,不少都市剧身上也有着行业剧的元素。比如1989年萨仁高娃、张青主演的《公关小姐》;1991年陈小艺、汤镇宗主演的《外来妹》;1992年葛优、侯耀华、吕丽萍等人主演的《编辑部的故事》;1993年史可、陈剑飞主演的《中方雇员》;1996年施京明、李颖等人主演的《白领丽人》,等等。它们或关注编辑部的故事,或关注外企职工的生存状态,或关注酒店行业公关人士的工作内容,在八九十年代那个充满机遇和改革的时代里,给观众带去了新思想的启蒙,让观众看到了改革开放后新的世界图景。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编辑部的故事》。该剧描写一个叫《人间指南》的杂志编辑部里,六个性格各异却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编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描写他们与社会发生联系后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
《编辑部的故事》是单元剧的模式。在第一个小故事里,《人间指南》卖得不怎么样,销量严重下滑,主编准备辞去职务告老还乡,由谁来接替自己呢?老主编让其余五个编辑各自说出自己的改革措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最后老主编汇总起来,给《人间指南》做了调整,杂志的活力和创造力就起来了。从这个小故事,编剧就让我们看到编辑们的工作内容、工作状态,看到了职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更妙的是,《编辑部的故事》通过一本杂志透视了1980年代的众生百态。比如那时候的诗歌热、民科热;城乡差异开始出现;社会开放后的一系列乱象,诸如投机倒把、走后门、侵权,等等。《编辑部的故事》总共才25集,前后讲述了16个单元故事,紧凑、生动、有内容。
电视剧《完美关系》剧照。(IC photo/图)
行业剧缘何退步
2000年代,大陆行业剧发展相对沉寂。行业剧重新崛起,是2015年前后的事了。当时影视行业热钱涌动,各种类型的影视剧都蓬勃发展,行业剧也在热钱的鼓动下重新焕发生机。有媒体行业的《女不强大天不容》,有医疗行业的《心术》《青年医生》《外科医生》《急诊科医生》,有翻译官的《亲爱的翻译官》,有律师行业的《离婚律师》《继承者》《精英律师》,有创业者的《创业时代》,等等。
跟1990年代相比,这些行业剧的制作环境有了质的提升,更不必说制作成本了。资本涌入,很多都市剧的制作成本都轻松破亿元,为何质量在不断倒退?问题出在哪?
观众对于国内职场剧的第一个不满在于,不专业,错谬百出。比如《青年医生》里医生要求护士给他准备9%的生理盐水,这种浓度被戏称“腌咸菜都行;《外科风云》中,庄恕在做手术时,“啪”一声抖开手术衣,穿上后直接用没有戴手套的双手拽衣袖;《精英律师》中,我国法律体系中并不存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产品专利法》纷纷冒了出来。等等。
第二大不满是,打着行业剧的幌子谈恋爱。《外科风云》虽说是医疗剧,但重点是靳东和白百何的恋情;《亲爱的翻译官》说是直面翻译官生存状态,但重点是杨幂和黄轩的恋情;《谈判官》说是谈判,重点是杨幂与黄子韬的恋情;《完美关系》讲公关,重点是黄轩与佟丽娅的恋情;就连《安家》,孙俪与罗晋虽没有偶像剧那种甜腻的互动,但两人阴差阳错“同居”,对手戏一点没少。
观众的两大不满其实有着同一个症结,即资本主导下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
所谓术业有专攻,外行的编剧要了解某一个职业,肯定要花费至少一两年时间做好调研。但国内鲜有编剧做到。因为整个影视制作是快餐式的,资本看到哪个题材火就往哪里赶;而国内绝大多数编剧在整个影视生产链条上的地位极低,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话语权,只是“文字民工”,他们根本来不及调研,只能想当然,并采用“行业 恋爱”的万能套路。
当影视圈涌入大量热钱,明星片酬也水涨船高,三四年前天价片酬比比皆是。这无形中也加剧了一部剧的制作成本。你如果按20集拍,就难以收回成本,于是影视剧普遍四五十集,集数越多,总价越高。编剧为了拉长剧集,只能增加男女主角的感情戏、增加支线、增加配角的戏码,用尽各种方法“注水”。原本是行业剧,结果变成了婆婆妈妈剧里加入行业的内容,也许本来行业的部分挺扎实,但婆婆妈妈的东西一多,反倒冲垮冲散了行业部分的专业性。
就比如六六编剧的《安家》,六六编剧前做了大量调研,从专业性角度讲,《安家》还是挺符合房产中介的职业特征的。但跟日版《卖房子的女人》一季仅有10集、每集就至少卖一套房不同,《安家》总共有53集,房似锦前后大概也就卖了10几套房,平均四集才卖一套房。就目前看来,专门讲述卖房内容的剧情很少,大多数时候依旧是男女主角的对手戏、男主角的前妻怎么让他“喜当爹”、房似锦吸血鬼的老妈怎么压榨她等,各种洒狗血。剧集是拉长了,但专业性也大打折扣。
因此,大陆要拍好行业剧,那请从学会在20集内讲故事开始吧。一旦行业剧篇幅超过40集,大概率又有注水的恋爱戏和婆婆妈妈戏,等着扑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