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国因珍珠港事件参战,这条沉睡的巨龙一经苏醒,战争就无可避免,于是,斯切特·W·尼米兹临危受命,成为太平洋舰队的司令员,按照当时官员的说法,“这是世界上最艰巨的工作”。同时,在美国最优秀的飞行员吉米·杜立特的带领下,对日本进行了疯狂复仇,那就是从美国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直接轰炸东京。尽管最终只炸死50人,但作为最早打到日本本土的空军,其心理震慑效果不言而喻。而比较有趣的是,飞机本来就没有作飞回的准备,而是直接降在中国,并在我国友好的人民的帮助下成功脱险。随后的珊瑚海海战篇幅不多,因为即将迎来重头戏:中途岛海战。
在我看来,这正是艾默里奇的聪明之处,他没有过度渲染情绪,也没有过度表达主观判断,而是不偏不倚地通过步步为营的故事情节彰显时代中的历史进程。众所周知,中途岛海战是以美国获胜为结局,可是这里面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真实历史细节,这些细节在战争炮火的洗礼下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下面我就举几个影片中中途岛海战引人入胜的制胜原因。
①美军破译日军密码,为先发制人提供了有利条件
情报战是中途岛海战的重中之重,如果没有莱顿和罗切斯特率领的破译小组的努力,中途岛战役不仅不可能打,甚至日军会因此丧失掉这一重要的战略要地。罗切斯特开玩笑地说“如果失手,很可能美国人以后要讲日本话了”,一切都和AF这一代码密切相关。在《中途岛之战》中对于该方面确认的细节比本片详细,艾默里奇显然觉得观众并不需要知道破译的整个过程,只要记得“AF就是中途岛”便可。于是,瓮中捉鳖行动顺理成章。当然,除此之外,其实在战争开始前,美国太平洋舰队已经掌握了日本联合舰队的绝大多数计划细节,因此信息的不对等让美国占据了先天的有力条件。
②日军的狂妄自大造成航母编组不合理,潜艇部队形同虚设
在东亚战场上的胜利显然让日军有些轻敌,尽管他们明白美国强大工业化的能力,但是数倍于敌人的装备航母还是让日军产生了“轻敌”的想法。
影片中,尽管美军打的日军措手不及,可是南云忠一等将领依然认为“战争的胜利终将属于日本”。因此,当时有2艘航母还在阿留申群岛佯装进攻,还有2艘航母配属给了其他水面舰艇部队,在战争开始时,根本无法进行有效支援,导致4艘航母全军覆没。
由此可见,日本妄图依据强大的海军实力控制整个太平洋区域,即使在正面战场上依然觉得”稳操胜券”。尽管当时有21艘潜艇部队,但是6艘在阿留申群岛,14艘分布在其他海域,只有1艘在中途岛负责监控美军。也就是说,没有1艘潜艇可以直接参战,保护日军航母的安全。
反观美国,25艘潜艇中的12艘都在中途岛海域,目的就是提供外围打击,甚至出现了直接击沉航母的可能性。这一切都是由于战略思维的轻视所造成的。骄兵必败的经验再次出现在中途岛海战中。
③山本对于海战战略研究不到位,在实际战术指挥中出现过多重大失误
山本五十六曾经位居美国海军次长职位,回到日本,更是成为联合舰队的最高指挥者,被日本海军奉若神明,然而,从中途岛之战可以发现,山本其实并不了解实际作战中的很多体系。而南云忠一更是如此,这里列举一下三个基本错误:没有空中境界和侦查,失去发现敌军最佳时机,在开打前才发现敌人近在咫尺;四艘航母分别派出战机,而不是两艘全部派出,航母遭遇打击时剩下飞机形同虚设;更换弹药、回收飞机再次出击忽视了出击的最佳时机,并因为更换弹药造成航母的再次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