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的深度解析,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你都知道哪些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07-30 06:03:05

《雨》1921年 91.44 cm x 91.44 cm 马提亚斯·艾腾


德裔印象派画家马提亚斯·艾腾(Mathias Alten,1871-1938) 的《雨》,画面中有名女子站在湖中央,以全裸的躯体淋着雨,她摊开双手,静静体会雨滴的触感。独自伫立在没人看见的湖边,享受一丝不挂的自由,着实令人钦羡。雨水浸湿大地,湖中荡漾起一圈圈涟漪,树木纷纷将身躯沉浸在这场及时雨里,一扫大白天的烦闷热雨丝滑落于女子的胸膛,一点一滴地洗涤长久以来淤积于内心的伤痛。焕然一新的大地,散发出绿草的土腥味,女子深深吸入一口清新的空气。


为了脱离战争与贫穷,艾腾在十八岁那年与家人一起移民美国。从那时起,他便为了维持生计,辗转在家具工厂、办公室、电影院等地工作。基于这样的家庭背景,艾腾起初并没有提起画笔的余力,一直到十几年后,出现了富裕的赞助者,他才正式开始作画。

后来,艾腾在赞助者协助之下前往巴黎留学,一边在学院念书,一边踏上画家之路。不知不觉间,他就这样创作了许多洋溢独特风格的印象派画风的静物画、肖像画和动物画,跃身为美国密歇根州大急流城(Grand Rapids)举足轻重的画家。

风景画尤其能彰显艾腾的绘画长处。有别于当时趋之若鹜描绘美国辽阔风景的画家,艾腾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与绘画融合,其画作带给你我的感动,往往远胜于惊叹。经常在美国与欧洲各地旅行并创作的他,偏爱搭乘马车而非火车,不然就是以徒步、骑驴等方式移动,享受旅途的简朴之趣。


艾腾不属于任何学派,因此能不受拘束地创作;而通过旅行,他也坚定了自己成为画家的意志。赞助者的出现,对他而言确实是天大的幸运;万一没有这份资助,艾腾可能终生都无法画画,更遑论成为画家。一想到此,让人心里不禁有些酸楚。

世界名画的深度解析,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你都知道哪些(13)

《燕子》(Swallows) 1873年 爱德华·马奈

这幅画是被誉为“印象派之父”的爱德华·马奈(1832一1883)描绘台风景象的作品,巧妙运用了Swallow一词分别代表“吞食”与“燕子”的双重含义。西方人认为燕子高飞表示天晴,低飞则会下雨,边叫边低飞则意指会有暴风雨,因此鸣叫的飞燕恰似在通知大家暴风雨即将来袭的消息。

乌云笼罩整片天空,不知是否是感知到天气骤变,牛看起来有些惊慌失措。两名女子在狂风之中无法控制身体,一个踉跄跌坐在草地上,从她们头上快被吹走的帽子即可感受狂风不容小觑的强度。此时此刻,最兴奋的角色当数风车了。风车的叶片像是引颈企盼了许久般,飞速转动着,毫不停歇地转了又转,转了又转。

马奈仅仅画出了自己眼中看到的景象,而非当时所见的一切。这幅画大胆省略了物体形态与光影对比,改为运用多样色彩的笔法,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这也成了印象主义的特征。为了有效以阴影强调光线,马奈使用了大量的黑色,一如画中两名女子分别穿着黑衣与白衣的强烈对比,成功营造深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借着毫不犹豫的果断笔触,正式替光明向黑暗宣战。眼前伸出手就能触及的乌云,栩栩如生地引领强台风席卷而来。以敏锐笔法巧妙捕捉台风景象的瞬间,马奈不愧为印象派大师。

对马奈而言,旅行就是他的老师。他生于上流社会的富裕家庭,却径自选择了波希米亚式的生活方式。马奈的父亲曾担任法官,一直希望儿子能像自己一样钻研法学,可是马奈却从未放弃成为画家。尽管父亲一再反对,马奈仍选择在一六岁时成为见习船员,跟着航海同伴前往南美洲;报考海军学校落榜后,便改以画家身份跨足画坛。

马奈起初在托马斯·库图尔(ThomasCouture)的工作室学画,后来因抗拒这位学术派的法国历史画家,选择独自研究绘画。崇拜意大利画家提香、乔尔乔涅(Giorgione)和西班牙画家迭戈·委拉斯贵支的马奈,在卢浮宫里埋首钻研他们的画作,并通过旅行解答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游遍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等欧洲各国的他,在临摹大师巨作的同时,也创造众多属于自己的杰作,尤其1873年在荷兰旅行时,深受荷兰画家弗兰斯·哈尔斯(FransHals)影响,《燕子》便是这段旅途的产物,创作于荷兰之行归来后的次年。旅行使马奈的画作得到了蜕变,让他摆脱熟悉的枷锁,勇于探索陌生的事物。

世界名画的深度解析,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你都知道哪些(14)

《画室》1890年 54cm x 38.5cm 约翰·雷威利

爱尔兰画家约翰·雷威利(John Lavery,1856-1941)有一幅名为《画室》的作品。这幅画带我重返遥远的过去,再次经历那段热情如火的时期。房间正中央,有一名正在作画的女子。她右手握着画笔,左手拿着调色板,仔细凝视画架上的画布,思索着眼前这幅画是否需要再做修饰,是否有不够完善的部分,谨慎地反复端详。这幅画呈现的色彩效果已是美丽,就构图层面来说,更是极为杰出的作品,尤其空间深度的表现方式,格外抢眼。

雷威利善用家中随处可见的对象作为呈现空间感的关键要素。挂在墙上的画框、扇子,以及木头画架的层叠放置,皆细腻地创造出空间的深度,并且利用各自的尺寸与位置,来表现空间的变化。近处的对象,大而清晰;远处的物件,小而模糊,借此突显远近距离。假若关上女子身后的门,改以墙壁阻挡空间,将会即刻产生压迫感,让人觉得狭窄窒碍;因此,画家果断地选择了扩大背景,营造开阔空间与具有立体感的构图。

雷威利擅以利落的笔触描绘上流社会女子的日常样貌,在这幅画里,同样可从女人华丽的装扮和高级的室内装潢看出她来自上流阶层。对雷威利而言,他最重视的创作素材是“绘画与女人”例如弥漫优雅气息的《画室访客》, 细腻刻画身穿黑礼服阅读画集的女子;在《约翰·雷威利画室里的女士们》中,亦可见到两名女子在画室里相处的泰然景象。1904年的一趟创作之旅,让雷威利遇见命中注定的第二任妻子海瑟,两人于1909年结婚,雷威利随即在次年画下了《写生中的雷威利夫人》。或许,从事创作的画家们,都是通过描绘在画布上的图画反映自己的真实人生吧?

还有一位大家所熟知的、较晚才开始作画的画家,是19世纪的英国画家约翰·阿金森·格林沙(1836-1893)。格林沙虽然从小即拥有过人的绘画天分,却因父母反对而未走上艺术之途。格林沙的母亲对儿子的画作尤其不以为然,甚至扬言销毁他所有的作品……无可奈何的格林沙,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只能靠着在英国利兹(Leeds)的画廊欣赏名家作品来满足无法画画的遗憾。

世界名画的深度解析,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你都知道哪些(15)

《庞提佛雷特附近的斯泰普顿公园》1877年43.5cm x 28cm 约翰·阿金森·格林沙

时光飞逝,格林沙在1861年时选择离开就职的铁路公司,踏上专职画家之路。尽管从未受过正式艺术教育,开始画画的年纪又比别人晚,种种不利的条件却促使格林沙加倍用心投入创作。后来,他凭借着描绘水果、花卉、鸟类等主题,成功创办展览并深受大众喜爱,仅仅一几年的时间,便拥有购入利兹豪宅的经济能力。

大约在年过四十时,格林沙开始喜欢上月色辉映的景致。他在画布上尽情挥洒充满诗意的想象力,专注描绘月光映照下的英国夜景。格林沙走遍利物浦、伦敦、切尔西、利兹等地,将当时因工业革命而急速改变的英国样貌尽收画中。他所体现的月色温柔、神秘,足以诱发心底某种微妙的情绪,唤醒沉睡于内在许久的朦胧感性。

其中尤其是《庞提佛雷特附近的斯泰普顿公园》这幅画,勾勒出英格兰西约克郡弥漫的金黄秋意,最能细腻地呈现月色遍洒的柔美韵味。仿佛打开照明开关般的暖黄月光,铺满整幅画面。每踏出一步,便能听见落叶沙沙作响,女子侧耳倾听偶尔掠过的风声,轻巧地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月色渐浓,秋色已深。霎时间,原本急着前行的女子停下了脚步,思索这段无从得知尽头的夜路究竟要走多久。担心只身走在无人道路上的她会感到孤单,月亮于是映得路途更加明亮,月色倾泻的暖意,轻抚着女子。一道温暖的光芒流过心底,女子向月亮尽诉烦恼;月亮抚慰她的孤寂,化身贴心倾听的挚友。女子赫然充满了力量,继续勇往直前。有了月光相伴,再艰辛的夜路,也成了迈向幸福的梦想道路。

格林沙画过许多与这幅画构图类似的月景,例如勾勒女子凝望灯火通明房屋样貌的《海丁利小巷,利兹》(ALanen Headingley Leeds)、刻画母女携手漫步的温馨景象的《月路》(AMoonlit Lane),都是他典型的月光风景画。《恋人》(The Lovers)这幅画则呈现月光下情侣彼此相拥的模样,凄凉而优美。

尽管曾有人抨击格林沙总是跳脱不出类近主题与大同小异的构图,他却始终抱持不予理会的态度,坚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最后,格林沙终于画出了独一无二的城市月夜,即使在数百年后的今日,仍享有“月光画家”的美誉,深受世人喜爱。格林沙笔下那令人惊艳的月光美景,或许正是他想赠予的礼物,要送给在各自路途上默默努力的人们……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自己的路。

世界名画的深度解析,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你都知道哪些(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