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脸谱一般用于什么角,戏剧脸谱具有夸张还是简化的特点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10-27 00:18:43

一、秦汉

秦汉时流行一种角抵戏,相传产生于战国,推广于秦汉。角抵戏起初由蚩中尤戏发展而来,蚩尤戏是一种竞技表演,很可能是原始时代祭蚩尤的一种仪式欢脸舞蹈,逐渐在民间发展成为武术竞技的角抵戏。

蚩尤戏表现蚩尤与黄帝争斗,谱表演者戴着牛角假面相抵。到了汉代,民间更进一步把角抵戏剧化了,如《东海黄公》就是具有故事性的角抵戏。汉代以后,随着故事性情节在歌舞节目中的增多,面具不仅用来装神扮鬼,刻画世俗人物的也逐渐增多了。

汉代官廷还经常有大规模的“百戏”演出,包括音乐、舞蹈、杂耍、马戏等,技艺繁多,场面宏大。百戏的演出中有“豹戏”“大雀戏”以及“鱼龙曼延”等,这些表演大多是模仿动物形象的舞蹈,演者都是伪作假面或戴“假头”来扮演动物。山东沂南北塞村出士的汉墓百戏画像石刻中,有的演员就是戴假面具的。出土的汉代陶俑也有百戏的场面。

戏剧脸谱一般用于什么角,戏剧脸谱具有夸张还是简化的特点(1)

二、南北朝

关于舞台脸谱兴起流传最广的一个传说,莫过于南北朝北齐兰陵王的故事了。兰陵武王高肃,一名孝瓘,字长恭,是文襄第四子。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北齐书》又记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这个故事是说,兰陵王长恭武艺很高、勇猛无敌,但他的相貌俊美像个女子,于是常在战斗中戴上假面,以威慑敌人。

“击周师金墉城下”和“芒山之败”是指在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局面。

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向周军,周军大败。

北齐人为此编了个兰陵王戴面具击敌的歌舞节目—《兰陵王入阵曲》,此节目在唐代宫廷中也经常演出。节目中扮演兰陵王的演员佩戴假面,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后世脸谱的起源。

戏剧脸谱一般用于什么角,戏剧脸谱具有夸张还是简化的特点(2)

三、唐

唐代歌舞中除了使用面具之外,有时也会涂面化妆。涂面化妆是指在演员脸上直接涂粉墨。由于戴面具只有一种表情,不利于演员丰富表情的表达,所以有的歌舞节目中的演员就开始涂面。涂面化妆虽然还没有后世戏曲中开脸的造型,但它已成为后世戏曲脸谱的直接基础。当时歌舞中,面具与涂面两种方式都被采用,戏曲正式形成以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

但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戴面具演戏越来越不利于演员面部的表演,艺人们就用粉墨、油彩、锅烟子直接在脸上勾画,这样就逐渐产生了脸谱。为适应露天演出,所勾脸谱一般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廓,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等。

这种原始的脸谱是简单粗糙的,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装饰化了。唐代的参军戏较为兴盛,戏中有两个角色,个是“参军”,即扮官的被戏弄角色;一个是“苍鹘”,即担任戏弄职务的角色。“参军”相当于净,“苍鹘”相当于丑。表演以滑稽调笑为主。这两个角色都以粉涂面,是涂面化妆。五代十国时期,涂面化妆已相当流行,只是还没有形成某些稳定的表现形式。

戏剧脸谱一般用于什么角,戏剧脸谱具有夸张还是简化的特点(3)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