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影片完美的叙事动力就是观众已明明知道*人凶手,就看警察伊谷春将如何来破获,并且在面对这三名心智过人的凶犯时遭遇重重挫折,甚至到最后都有失败的可能。
像美国影片《十二宫》一样,这该是故事在现实层面属于一般类型片特征的叙事模式。但是导演将三个主人公置于危险得不可回旋的境地,却又在影片结尾告诉观众真凶并非他们三人。
观众意外惊诧的同时,似乎并没有从伦理的意象层面为三兄弟人性内在强大的情感力量而感动,反而让人们对这个故事的合理性产生诸多疑惑。
从内在审美角度分析影片对于影片的直观感受和分析,离不开惯常经验和内在审美的支撑,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正义与邪恶、法治与道德的评判。
“审美在本质上是自由的感知和想象方式,它来源于对生命本身的感受。”而伦理作为道德和秩序的存在,同样,伦理的存在也让道德的约束力和行为的自控力得以体现。
叙事伦理,或者说基于伦理的叙事意象,在现实世界可能无法实现,但是在艺术世界中,伦理的意象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根基。
像《窃听风暴》《肖申克的救赎》《海上钢琴师》等影片的故事或许在现实中不存在,但是故事所传达的伟大的精神力量超乎了人们在道德和理性层面的认知。
从而使得现实中对复杂人性的认识有了重新延展的可能。文艺作品中的叙事伦理更注重研究文本自身形式与伦理意味的关联。
比如叙事文本通过什么文本技巧,在特定的写作和阅读语境中强化或置疑特定道德价值和规范。
从这个意义上讲,《烈日灼心》的故事设置,在整个故事出发点和最终的事实性结果之间,总是无法从伦理意象和逻辑上都找到其存在的合理性。
从人性层面分析影片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个体或者集团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以成全他者,这在西方电影和中国电影中都是一种普通的价值观。人物形象本身的复杂性,才显出人物形象在艺术世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