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稀少的水生动物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10-28 22:50:21

你知道吗?在青海,有一种鱼比大熊猫更为珍稀。

它是第四纪冰川期由北方南侵的残留鱼类,自1998年起,在已知分布区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已多年不见活动踪迹,仅在青海的玛可河流域发现其踪迹。它被认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收录于《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还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入濒危物种。

它个头大、生长快,身长最大可至2米,舌头和上下颌上排列着尖锐的牙齿,亦被称为水中“猛虎”。

它便是川陕哲罗鲑。

去年8月,16尾久违的“水中大熊猫”川陕哲罗鲑“重归”故里——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玛可河。

为何“重归”青海?它与青海有着怎样的渊源?带着疑问,晚报记者走进相关部门,与你一同了解川陕哲罗鲑这一青海土著鱼类的“前世今生”。

全国稀少的水生动物,(1)

它与青海有何渊源

头体、背侧和鳃盖上布满不规则的灰黑色小斑点,肚子两侧呈银白色,体侧有暗色横斑……走进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省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几张照片向我们展示出川陕哲罗鲑略带“帅气”的模样。

“它是青藏高原上唯一存活至今的哲罗鲑,2005年底,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可河林区曾发现一条长114厘米、体重约19公斤的川陕哲罗鲑,是本世纪以来发现最大的川陕哲罗鲑。”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省渔业环境监测中心)技术人员介绍道。

“照片里看不出来,但其实川陕哲罗鲑是性情非常凶猛的食肉性鱼类,在水中与它生活在一起的大小鱼类,如大渡软刺裸裂尻鱼、齐口裂腹鱼、小型条鳅鱼类等它都不会放过,都会成为它的‘盘中餐’。”该中心技术人员说。

据了解,川陕哲罗鲑是我国特有的水生物种,数量极为稀少,是我省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它具有优良的生长和遗传特性,最大个体可达50公斤,在鱼类区系形成、鱼类系统与气候变化、动物地理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科研和人文价值,主要分布于四川、陕西等地,在我省仅分布在玛可河流域。

“我省长江流域在历史上分布有21种鱼类,其中有20种均能够调查到,但却一直未能发现川陕哲罗鲑的活体。2005年,班玛县加布村的牧民在玛可河林业局可培苗圃河流处发现的那条已经死亡的川陕哲罗鲑,是我省时隔10多年来再次发现川陕哲罗鲑鱼体标本。”该中心技术人员表示。一般大型鱼类都是生长比较缓慢的,川陕哲罗鲑也不例外,生长期较长也意味着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的危险较多。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河道挖沙、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等原因,它们的生存环境破坏严重,而川陕哲罗鲑又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这使得它们的种群极度濒危,2004年,川陕哲罗鲑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2021年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全力留住“水中大熊猫”

川陕哲罗鲑的资源量可以反映水域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也将直接反映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成效。因此,保护川陕哲罗鲑势在必行。中心技术人员介绍说:“川陕哲罗鲑的保护一直是我省高度关注的领域,多年来就一直在进行川陕哲罗鲑的监测和保护工作。”

2006年,我省建成长江流域唯一的川陕哲罗鲑保护中心,对玛可河流域的水质状况、浮游生物的变动、川陕哲罗鲑、重口裂腹鱼等珍稀濒危鱼类的分布和栖息环境等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调查。同时,还在玛可河建立多个投饵场所,希望通过人工投饵的方式,吸引当地土著鱼类,进而把川陕哲罗鲑吸引过来,争取让“水中大熊猫”不再无影无踪。

此外,我省还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工作。结合全省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等工作,对当地干部群众、基层单位进行科普宣传,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川陕哲罗鲑等土著鱼类的相关知识讲解,通过主题宣传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到渔业生态保护的工作中。

2022年8月9日,经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成功繁育,16尾川陕哲罗鲑鱼苗于1600余尾鱼苗中脱颖而出,被放流到了玛可河。多年未见的川陕哲罗鲑“重归故里”,是玛可河川陕哲罗鲑栖息地重建的首次尝试,也进一步提升了我省生物多样性完整度。

为了留住“水中大熊猫”,自放流以来我省联合青海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在长江流域开展持续性的环境DNA监测。

让更多“水中大熊猫”在青海定居

“我们计划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开展深度的合作交流,希望进一步扩大放流规模,力争在川陕哲罗鲑的保护、引种及繁育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道。

原有的川陕哲罗鲑保护中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冬季气温低水会冻结,无法进行鱼类越冬驯养,不能持续全面开展保护工作。

要让更多“水中大熊猫”在青海定居,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我省在不断改善监测保护条件和工作手段,更好地开展川陕哲罗鲑的监测与保护工作。中心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川陕哲罗鲑保护中心正在进行改扩建,计划于今年年内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新的保护中心将改善监测保护环境,采用数字化监测养护系统,实现24小时循环水养殖,从而实现不同季节养殖和放流工作的同步进行。”

全国稀少的水生动物,(2)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李静 王唯

编辑:孔令磊 责编:谢青玉 监制:马振龙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