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有“五霸”,首霸者为齐桓公,齐国之盛,正是第一场经济大变革的结果。
周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黄河中游,而齐国地处偏远的胶州半岛,很像改革开放之初的广东、福建,地狭、滨海、远离中央政治中心。
齐国的开国者是姜尚公,非姬姓王族,变法之初,属边远小国。所以,自古以来,弱者就是变革的发动机。
齐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好吃,好田,好色。
管仲 (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曾经“三辱于市”,是一个战场逃兵和很失败的商人。
齐桓公即位想有一些作为,于是自诩"三好先生"的齐桓公和失意商人管仲,联起手来,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最成功的经济大变革。
二、公元前7世纪,中国能诞生管仲这样的经济大师,就是一个奇迹中国历代首相级官僚,商人出身者非常罕见,管仲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
管仲很长寿,活到80多岁,他早时潦倒,盛年治齐,四十载而成霸业。
在漫长的前工业时期,经济治理的流派无非两种,一个是重农主义,一个是重商主义。哈耶克认为,东西方的早期文明都是重农轻商,对商业的厌恶是一个共同的早期传统。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国民分为三等:第一等是哲学家,第二等是战士,第三等是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
在中国,儒家孟子轻蔑地把商人称为“贱丈夫”。然而,商人出身的管仲,是极其少数的重商主义者。
在公元前7世纪,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地区仍处于荒蛮时代,中国却能诞生这样的经济大师,实在算是一个奇迹。
三、“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经济改革的总体设计以辅佐齐桓公齐国富国强兵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为总体目标,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为指导方针,以振兴商品经济作为增强国力的最佳途径,开展以商治国为特征的经济改革,按照宏观调控和微观放活的方法管理经济,在经济领域上大胆改革,开展四民分业、贸易兴国和盐铁专营三大创新,推动涉及产业、税收、价格、贸易等多个领域的整体配套改革。坚持发展商品经济,让国民生活富裕,国家稳定发展。坚持扩大对外贸易,与各诸侯国的关系保持融洽,实现对外关系的发展,发动“经济战争”实现称霸诸侯,做到以商止战。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就是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
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霸,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记载。
由于管仲指导思想的正确及齐桓公的成功,“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历来为后世传颂,用现代眼光看这句话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有关“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等相关观点,在当时那个王室势微、诸侯欲动的年代,国家统治者能有这种意识是很难能可贵的。
四、管仲“以商治国”兴齐,用的正是商人的办法,是一位无师自通的经济天才管仲这位具有多年从商经验的政治家,早已发现工商业的赢利能力大于农业,而振兴商品经济更是增强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以商治国”。
他在经济上的创新很多,其中最值得记载的是三项:四民分业、贸易兴国和盐铁专营。他重视制度建设,思想务实,以发展经济为治理主轴,所涉及的许多经济命题,如产业政策、财政、税收、价格、消费、国际贸易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治国范畴,这位没有上过一堂经济学课程、屡次创业失败的商人无疑是一位无师自通的经济天才。
司马迁评论他的当国之道时曰:“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也就是说,管仲最擅长的是配置资源,提高效率,以妥协和谨慎的方式重建各种秩序,很有“企业家精神”。
管仲既相信市场的作用也相信政府的作用,是混合经济体制的创始人。细数其经济政策便可以发现,他其实是一位尊重市场规律的国家干预主义者。在宏观管制的战略思想下,管仲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盐铁专营。同时采取“放活微观”,就是对内刺激商品经济的发育,对外降低关税,形成“如水归壑”的市场聚集效应。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视其为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
五、管仲最核心的,也是最被后人所漠视的治国思想是“以商止战”。“止战”——防止战争(无论是内战还是外战)是治国的第一要义。后世思想家提出过很多“止战”的主张,如墨家、道家提倡“以农止战”,法家是“以战止战”,儒家是“以仁义止战”,明清两朝是“以闭关锁国止战”,及至晚清时,魏源、郑观应提出“兵战商战”之论,凡此种种都不同于管仲的“以商止战”。
1、就国家内政而言,“以商止战”就是发展商品经济,让国民富裕而不至于造反。在诸国中,齐国是食盐、冶铁以及丝绸的输出国,是税率最低的自由贸易区,是粮食产销最稳定的国家。管仲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产阶级的胜利。
2、就与各诸侯国的关系而言,“以商止战”就是扩大对外贸易,并以军事的威慑力维持均衡。齐国因经济改革成功而坐拥最强之国力,它有三万装备精良的军士,当时无人敢于争锋,管仲却鲜用兵征伐四野。终齐桓公一代,只灭过谭、遂两个小国,甚至当宋、郑等邻国发生了内乱之后,管仲还设法帮助其君主复国。
3、采用“经济战争”,即通过提高物价水平,拖垮敌国的经济,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记录了多个案例,比如提高绨价以颠覆鲁、梁,提高茈价以颠覆莱、莒,提高鹿价以颠覆楚国,提高狐白之价以颠覆代国,提高器械之价以颠覆衡山等等。在他国 "以钱为纲",放弃本业全力追逐利润时,在齐国则广积粮食。等到别国的粮食感到缺乏,而齐国的谷物又不准自由买卖,别国的人民为了取得粮食的供应,就不得不相率归顺了。
六、齐国一世而衰,管仲“以商治国、以商止战”思想彻底*齐桓公在管仲的辅助下,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目标,是春秋战国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齐国本来最有条件统一六国,建立一统帝国的齐国。齐桓公曾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俨然成为诸国的盟主,《史记》说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也就是九次召集各国诸侯到齐国开会,每次会盟,除了炫耀国力之外,重要的内容就是以霸主身份统一各国的关贸税赋。因此,尽管齐国坐拥最强国力,却采取了不扩军和不兼并的“和平称霸”战略,管仲“以商止战”维持国际秩序的行动,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就在齐桓公晚期,中原的晋国和南面的楚国纷纷并吞小国,疆域不断扩大,它们的军事冒险无疑得到了更大的好处。
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两年后,齐桓公死于宫廷政变,齐国迅速让出了霸主权柄。齐国霸主地位仅仅一世不到40年。
自此以降,相继称霸的诸侯均以开疆拓土而威慑天下,“尊王攘夷”异化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管仲之道被暴力取代。
公元前230年,秦国正式向六国发起战争。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齐国最后一个灭亡,一是因为它处于东面,与秦国的西面遥遥相对,两者没有直接的利益纠葛。二是齐国一直梦想独善其身,五国征讨秦国时,也保持着中立,更可笑的是,直到燕国灭亡,秦军兵发齐国时,它还做着梦。
苏轼在《六国论》中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时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五国既灭,齐亦不免矣。”
齐国为什么从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泱泱大国被秦国所灭,是应该从各方面探讨其历史原因和教训的。
其中齐国继承依赖管仲的“经济战争”的思想,导致国家军事力量发展缓慢“兵备松弛”,齐国丧失斗志,总想发财致富,不思进取。管仲的“以商治国”让齐国富起来和“以商止战”发动“经济战争”的思想也许是原因之一,这也是管仲没有能想到的。
七、管仲的“以商治国、以商止战”的历史困境,但思想的光芒永存纵观历史,帝国的扩张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即从农业文明时代军事为主导的古代帝国扩张模式,工业文明时代资本贸易和殖民统治相结合的近代帝国扩张模式,最终演变到以资本贸易消费的现代帝国扩张模式。
近代帝国扩张模式的代表就是英国。通过资本贸易和殖民统治的方式实现了全球性的扩张。
1、英帝国这样的“资本帝国主义”,与传统帝国不同之处在于,它是资本在扩张过程中与权力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结果。管仲的春秋战国时代,货货交易更为常见,影响交易的效率,资本投资的根本无法开展。
2、大英帝国通过对征服的地区或国家采用殖民地统治方式,既带有统治又有贸易投资的双重目的。管仲的齐国没有附属国,与诸侯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是在周天子框架内。
管仲的“以商治国”、“以商止战”的本质类似于近代大英帝国的资本贸易和殖民统治的扩张模式。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齐国只能短暂实现称霸诸侯,无法持久。春秋五霸或七雄称霸,除齐国是采用和平方式,其他都是采用武力来实现。只能沿用农业文明时代军事为主导的古代帝国扩张模式。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七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关税协定,市场交易的税赋为百分之二,进出口关税为百分之一。第二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规定与会各国要修建道路,划一度量标准,统一斤两称数。
管仲的这些做法,好比是在创建一个区域经济的关税同盟体,这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国际贸易的游戏惯例。管仲的实践,展示了他高超的思想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