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1年炮火纷飞的香港,喉管被切开的萧红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渡过人生的最后时刻,她含恨留下这样的句子: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心不甘,不甘。”
一生颠沛流离,受尽凄苦,她一直用生命和笔触热烈地眷恋着这个世界。
然而,命运作弄,在疾病缠身的艰难时刻,她和这个世界仅有的一点羁绊,竟被一次误诊切断。
1942年,萧红因肺结核入院,在日军攻陷香港的炮火声中,医生做出喉癌的诊断。为了活下去,为了未完成的小说《马伯乐》,原本虚弱的萧红决然地选择了手术。
喉管切开,结果却令人骇然:喉咙里根本没有瘤子!
庸医的误诊,给饱受动荡和漂泊之苦的萧红致命一击,刀口缝上了,却再也没能愈合。
年仅31岁的一代才女,悲惨陨落。
“离经叛道”的少女
1911年农历端午,萧红降生在松花江北岸的呼兰小城。
她本名张迺莹,祖上是财主,父亲做过学堂教员、教育督学,算得上开明绅士,但这位父亲对自己的女儿却霸道而疏远。
九岁时,母亲死了,父亲更是变了样。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萧红回忆:偶然打碎一只杯子,父亲就骂他到发抖的程度,每当从他身边经过,自己的身上也像生了针刺一样。
没有母亲,感受不到父爱,这让萧红十分孤寂,父亲的严厉专制让她越加叛逆。
小学毕业,父亲、继母不让她续读中学,萧红就以绝食、出家相逼;
中学毕业,父亲给萧红订了婚,为了反抗,她直接离家出走去了北平;
在表哥的鼓动下,去北平读高中,和他“私奔”。
在生活的重压下,萧红本能地抗争。
这样“离经叛道,有辱家族声誉”的行为,让父亲气急败坏,直接和她断绝了关系。
也是从这时起,萧红开始了居无定所,众叛亲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