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来到鲁迅的书房,他们的打招呼方式非常简单,犹如老友相聚,一点也不尴尬。
然而,好景不长,萧军和萧红的感情出现了裂缝,萧军开始殴打萧红。这个裂缝产生在青岛,他一路从那里打到了上海。而萧军总有自己的理由,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她有了外遇,想让萧红主动离开。可是,萧红对萧军却一直念念不忘,甚至,在临死前还念叨着这个情人。
此外,萧军在上海殴打萧红还有一个新的原因,但是他却不肯说出口。后来,鲁迅先生过世,弟子们需要前去行礼,而萧军是第一个行礼的人。事情是这样的,萧红几乎每天都去鲁迅家,且一待就是一整天。所以,萧军心里肯定不舒服,但他却不肯说,也说不动。
有时候,萧红换了件新衣服,也要跑到鲁迅家,询问这个新衣服好不好看。然而,鲁迅不仅会诚恳评价,还会指出不搭的原因。此外,两个人在房间里独处,也只是聊聊衣服、鞋子、穿搭等,没有其它深入的内容。并且,在闲聊一会后,萧红会起身离开,因为,他怕打扰鲁迅先生,更怕会有人介意。
其实,从萧红的角度看,这段时间她那自由奔放的个性受到了压制。
有一次,萧红要出门赴约,许广平为她打扮。当许广平使用红绸条来装饰萧红的头发时,鲁迅生气地说了一句:“不要这样打扮!”这句话刚说完,场面就尴尬了。时间仿佛停了几秒,之后又继续了,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1936年,萧红离开上海前往日本,离开的原因是“养病”,也可能是“精神上的解脱”。
但是,在她离开三个月后,鲁迅先生过世了。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萧红跟鲁迅确实没有任何联系,而萧军自己也觉得蹊跷。多年以后,萧军对牛汉说这件事情时,总是欲言又止。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道。在鲁迅先生过世两个月后,萧红回到了上海,去公墓祭拜了先生。
那时,已经是1937年1月,中日战争将在不久之后爆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萧红和萧军也曾努力过,但可惜的是,他们的关系已经无法恢复,终于在西安正式分手。
这时,萧红已身怀六甲,陪伴在身边的是端木,他们一群人一路从武汉来到了西安。在西安停留一段时间后,萧红又回到了武汉。不久,萧红跟端木举行了婚礼。
婚礼上,主持人让萧红发表感想,萧红说:“我没有别的请求,只想过安定的生活。”对于萧红来说,安定确实是最难的事情,特别是那个战乱的时代。还有,即使是在和平时代,萧红也难有安定之心。
其实,萧军和萧红的分手,大家都觉得可惜,但是,唯有萧红认为这是必然。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萧军已经变坏,没必要强求这段感情;
第二,萧红在生活上随意性很大,这段时间跟萧军在一起,那段时间跟端木在一起,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是骆宾基陪伴着她,这都是她随意选择的结果。
然而,大家对端木的指责是有原因的:两次在生死关头丢下萧红,自己跑了。
一次在武汉,当时遭遇轰炸,萧红挺着大肚子,混在人群中,到处逃难;
一次在香港,日本人轰炸那里,她的丈夫却不见了。
但是,情形却没有那么简单。
其实,端木更懂女性,他懂得体谅萧红。在萧红在世时,他是少数几个能看出萧红才华的人。这一点,对萧红来说非常难得。而且,端木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要给萧红一个名分。他娶了这个大肚子女人,并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婚礼。端木知道萧红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对萧红是真心的,而不是强者对弱者的怜悯。
后来,萧红说端木是“胆小鬼、势利眼”,其实,这是不对的。而且,在萧红过世后,端木保持了二十年单身,且每年都去她的坟头祭拜。即使有了妻子,他还是每年都去祭拜。香港去不了,只能去广州祭拜,广州去不了,他只能托朋友去打理。所以,有人说,萧红写《呼兰河传》是受到了端木的影响。
从写作的时间上看,端木的《科尔沁旗草原》写得更早,他跟萧红聊过这部作品的构思及风格,还有他的家乡及童年,这些都对萧红有所启发。之后,萧红在香港安稳地住了两年,将身心进行了一番调整,最重要的是,她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呼兰河传》。